设计案例精选(九篇)技工学校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运用会计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将会计实践与课堂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在会计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和创新性,且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必须来源于会计实践中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客观性的案例。案例讲述和问题设置应服务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但又不能纯粹为迎合理论知识点而忽视案例的性。
在案例的选择上,所引入的案例必须是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实际案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体会到会计实务的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一点小疏忽就可能导致会计问题。那种单纯为教而编的教学案例,没有真实的教学意义,只会使学习过程流于形式,使学生接受不到正确信息的刺激,导致其对会计职业的误读,最终丧失对会计职业的兴趣。
在取样调查的过程中,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它们作为案例教学的重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筛选案例时,教师要按照案例所体现的侧重点和反映的内容,对案例进行分类、归纳,让各类型案例分别对应学生应该掌握的某一方面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明晰的知识体系。
在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那些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案例。教师对案例内容的讲述,要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产生对新内容的探索欲。富于启发性的案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识,且能通过探索发现新知识。在一般情况下,案例答案应多样化和开放化,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起到启发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学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所选案例必须能够体现创新性和与时代的同步性,要能充分反映会计行业的新政策和新问题,通过对新型案例的学习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的分析和拆解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案例的分析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实践内容,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比如“某加工银杏酒的加工厂,由于生意兴隆,所以决定成立分厂,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银杏林集中的山地建厂,但交通不便;二是在市区建厂,地价却高。假设你是该公司的会计,老板请你拿出一个方案,你将如何选择?哪个方案能使公司收益最大化? ”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也不例外。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此外,在会计实训中可以聘请会计实务方面的权威人士,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会计问题,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只有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此外,除了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思考和探究外,还要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养成收集和了解会计行业最新动态的习惯,学生自我设问,进行分析、思考,最终解决问题,逐步成长为既有能力又恪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才。
总之,会计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案例教学法是重要手段,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实习教学目标,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必开设的课程,但现在使用编程语言有多种,如:c语言、Java语言、c#等。不同的院校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来作为学生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就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VB是程序开发者学习编程的最佳入门选择,它是一种基于对象的可视化的编程语言,具有很强的易用性。VB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掌握程序编写的基础知识,如变量概念、数据类型、典型常用语句语法、函数、过程、对象事件属性等知识点,为以后学习Java语言、c#语言打下基础;另外是通过一些典型实用案例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逻辑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软件开发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程序编写过程,从而积累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技能经验。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案例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说VB程序设计课程太抽象、逻辑性太强难理解、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教师在备课时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很重要,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教学经验提出如下设计思路及教学案例。
随着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学生每天都在使用不同的软件、上不同网站分享获取大量信息,他们对登陆窗口的操作非常熟悉,但对登陆窗口如何识别账号密码、如何显示提示信息不太了解。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在VB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登陆”窗案例(见图1-3),通过该案例让学生学会使用标签控件、按钮控件、文本框件、if语句、MsgBox函数、窗口的显示与隐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选择设计一些与学生的日常有相关联系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既能方便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里笔者设计了一个“放假倒计时器”和“值日安排”案例(见图4-6),通过这两个案例,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控件和Select Case多分支语句的使用。
结合学生所学习的其他课程内容也可以设计相应的vB案例,在此笔者结合学生的数学知识设计了两个案例(见图7-8),案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循环语的使用,在学生上机习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循环语句来完成此案例的功能;案例2是让学生学会控件数组的使用。
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对各种游戏感兴趣,是因为游戏具有色彩丰富画面和较强的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设计一些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案例。如图9-11所示,笔者结合vB相应编程知识设计了如下两个案例:“多彩同心圆”案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随机函数生成不同色彩和使用循环语句绘制出指定个数的圆圈;“移动小球”案例是让学生学习vB中的键盘事件处理,在上课时通过本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游戏中角色对象移动的简单原理,既吸引了学生又达到了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的目的。
19世纪70年代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媒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学生参与提高评论分析推理能力、扩大社会认知、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优点,在法学、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强调实践的学科领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运用。然而,在许多学校仍然以大班化教学为主的条件下,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参与面小和受益面窄。在不同类型的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总是呈现出“少数积极参与―部分偶尔掺和―大量游离在外”的现象。积极参与的少数,通常思维比较灵活,表达能力强,在各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都表现突出,其余同学仅在教师的要求下,偶尔参与讨论。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实际上无法得到有效训练导致了挫败或不公平感。
2.参与的阶段性和浅层次特征。现有的案例教学,主要由教师主导,由“准备和挑选案例―准备案例阅读材料―布置任务―组织课堂讨论―总结和提炼”五个环节来实现。学生主要参与的是第四和第五个环节,主要完成的是材料阅读和分析讨论两个任务。由于时间有限,因而思考、讨论和分析在很大情况下仅限于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学生参与程度较浅,思考不够深入,不利于实现创新学习的目的。
3.效果和评估的单维性。在现有的案例教学中,较多情况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比较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生动性,并有预设的知识点和原理,主要用于知识补充或者原理归纳。故而在学生评价时,通常注重的是学生分析的结果与原设知识点的吻合程度,对于学生的定位问题、把握问题的本质、创新问题解决方法等创新学习的能力考察和评估是不足的,具有评估的单维性特征。
21世纪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出和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线上学习机会。在线学习方式的出现给经典的案例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革新机会。
1.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改变了教师的信息主导地位。网络中的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的方式分散地存在于各类网页、网站、虚拟社区、数据资源库中。“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这种信息渠道有着天然的熟悉和亲近,通过多元化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作为信息守门人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运用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2.信息的立体多面性,改变了案例教学的单一目标。网络环境的开放型特征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和认知方式来选择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组织学习。围绕同一个企业案例,信息的存在形式、陈述问题的角度、观点等都存在着多面性,更容易构成一个立体的案例形态。学生在主动搜集和分类信息时,运用各个角度的原理去融合,案例教学目标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3.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介入方式和程度。由于占据了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学生由原来地被动等待资源和信息的提供且仅在课堂里阶段性地参与,转化为可以多阶段甚至全程地参与案例教学;由有导向的有限信息的处理,转向大量的多角度信息处理;由原理或工具聚焦型的案例分析过程,转向更加发散性的案例分析和碰撞。学生的介入方式更加多样,参与的深度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1.案例教学流程解构与重组。依赖课堂开展的案例教学的传统流程如图1所示,以教师和学生“分段式”参与为主要特征。依靠网络与课堂的双重路径来开展“O&O”(即online and offline)案例教学需要对上述流程进行解构和重组。“O&O”案例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整个过程以案例为起点,线上线下穿插,教师发挥牵引作用,学生“阶段式”参与转变为交互式全程参与。
在“O&O”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概要型案例”替代了案例选择和材料的准备,作为案例教学的起点,概要型案例,主要是确定案例主体、主题和主要任务,教师只案例的基础信息,如企业名称、案例相关的企业活动领域以及案例任务,并不提供具体和详细的背景资料。原本由教师包办的素材收集任务,交由学生线上完成。
学生在资料搜集和整理这个环节有自。他们根据对案例主题和任务的理解,在线上能动地开展资料搜索,并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类选择和整理,形成案例资料集。在课堂内,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点评,资料集得到汇集、评估和分享,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案例主体的全貌,避免教师主观性资料陈述方式可能带来的案例分析的偏向性。
在“O&O”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虽以在课堂完成为主,却保持向“网络”开放,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形成观点、判断时可以借助网络的支持,或者与网络中的相关观点进行融合,与类似的案例或情境进行横向比较,以修正或者强化自己的观点。
最后,“O&O”案例教学过程不以教师对于案例讨论的点评和总结为终结,而是继续向线上延伸。学生根据课堂内的讨论,结合自己对资料的独特掌握,形成个性化的案例,在网络上进行分享,接受他人点评,展开延伸性讨论。
2.学生角色和任务的更新。在“O&O”案例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要求完成的系列任务包括:(1)“案例要求解读”,即对案例的主题进行理解和把握。学生不是从一个明确的、确定的问题开始,而是学会明确问题和提出问题。(2)资料收集、筛选和条理化,即根据自己对案例的解读,搜集网络中存在的理论文献、网络数据资料、观点评析等不同类型的资料,并按案例要求进行阅读、理解、筛选和转化。在此任务环节,学生不仅要运用资料搜索的能力,也将相关知识与问题建立了联系。(3)“资料分享与归并”。@是学生相互之间共享信息的过程,是建立学生相互讨论基础的一个重要步骤。(4)讨论和观点呈现。在信息资料系统化的基础上,学生紧扣案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分析依据,得出结论,设计解决方案。(5)延伸思考和案例写作。学生在比较多个不同的方案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或者提出资料补充搜集的需求,在线下继续开展延伸的案例研究。
网络运用已经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习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发展教育和教学,并不仅局限于开放型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利用,也同样应该与课堂教学融合。“O&O”案例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向互联网开放,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种方式,能够对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改善案例教学效果发挥明显的作用。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重复排列规律,本节课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找规律”相比难度加大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过去的规律只停留在简单的排列上,现在却是一种循环移动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发现图案中图形组合的循环移动规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能用学到的知识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中隐含着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将举行盛大的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叫上小兔一起去吧!(课件出示:小熊正在敲小兔家的门,“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小兔怎么还不开门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敲门好吗?(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你们发现这敲门声有什么特点呢?
师:瞧,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比赛地点跑去(课件演示)。这时,裁判长小鸟发话了:别挤,别挤,大家还是排队入场吧!机灵的小兔马上跑到了最前面,当了排头,后面依次跟着小牛、小熊和小猪(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动物卡片)。小鸟见了连声说:好,好。但为了公平起见,大家还是轮流当排头吧!于是,第二场比赛时,小兔很自觉地排到了最后一个,小牛、小熊和小猪都往前进了一位(教师贴出第二排动物卡片)。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第三场该是谁当排头了吗?(指名上台贴卡片)那第四场又该怎么排呢?(再请一名同学上台贴)。
师:大家再仔细找一找,这些动物的排列还有一些什么规律呢?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动物?动物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出了动物的排列规律。我们也按这样的规律来玩一个队列游戏好吗?(5人一排,轮流变换位置)。
师:运动会开完了,小兔邀请大家去她家做客,她提着茶壶给大家倒茶,小动物们惊喜地发现:茶壶上有一圈有趣的文字呢!(实物出示,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起读,课件逐句出示)
师:我们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起,都是一句完整的话,首尾回环,这样的文字称为回文,在我国古代就早有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啊!
师小结并揭题:像那些动物和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形成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作循环排列规律。
师:大家喝完茶,就去小兔的房间参观,哇,小兔房间的活动地板被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能用刚刚学会的排列规律帮小兔摆摆吗?(学生用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方形各四个进行操作)
摆好地板砖,动物们回客厅看电视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魔术大师刘谦叔叔给大家玩数字游戏的节目呢!猜一猜,他接下来会变出什么呢?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蜡染及有着精美的循环排列图案的陶瓷等图片,同时播放轻音乐)。师旁白:你们觉得美吗?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我们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啊?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设计师,每个小朋友回家后运用今天学的规律知识在白纸上设计有规律的漂亮图案,明天把你的设计带来学校,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
生2:我发现我能找出很多生活中的其他规律,像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
同学们,其实规律就藏在我们的周边,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会动脑的小脑袋,一双勤劳的小手,你们一定能发现很多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奥秘。数学学习其实很容易,也很有趣,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我本着“有效、有趣”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新课改重在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本堂课从引入新课,到讲授新课,再到巩固练习,都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贯穿始终,再加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及小游戏,不断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本课中不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敲门,给小动物排队,学生自己排队,摆图形”等,无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为数学教学所用,那么,数学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更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全国各省份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要求不同,导致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层次差异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教师无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更具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得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无法都得到最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计算机教育。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将从多个方面推进,该文重点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该校在该课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因此分层次地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办公案例就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我校根据教学现状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改革在遵循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化了计算机教学。新生入学后,统一参加我校组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划分出免修和必修两个级别,依据级别的划分进入不同的计算机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依据水平测试中的各个测试模块来分析学生的成绩、结合改革后的课时,以“任务为驱动,案例为导向”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教学模块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分层次教学案例库”,即为免修生和必修生中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案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获得最切合其需求的计算机教育,使计算机教学更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同学,准予免修该课程。免修的学生虽然可以不必与其他学生同在课堂学习基础内容,但免修不免考,仍然要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安排了指导教师,他们需要自主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会定期对其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督导。此层次的教学案例需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设计,在该校原则上要求由多年教授办公自动化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师完成设计。原因是,对于这部分基础比较雄厚的学生,如果提供的教学案例过于简单直接,学生会缺乏学习兴趣,案例必须突出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设计性。该校是应用型大学,因此我们将很多学生未来学习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知识增添入学习范围,这样可以使该校计算机教学向着“合格职业人”的培养靠拢。例如:Word中的“论文排版”案例,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即使是底子较厚的学生也对毕业论文排版案例兴趣度极高,虽然其中包含了一些实验难度较高的索引目录、分节符控制、奇偶页页眉页脚控制等问题,但学生们都能够通过交流、查阅资料、查询网络等方式解决。Excel部分、PPT部分,指导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列出,要求学生将自己模拟为职场中的特定职业人,自主设计办公案例,数据源、主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和设定,设计中必须涵盖教师提供的知识要点,增添自我开拓创新的知识点可以加分,这恰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设计创新能力,还可以选拔出一些未来在计算机领域有发展潜力的尖子学生,为其提供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树立学习典型,激励其他同学,增加计算机学习的内驱力。
(2)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未能达到80分的同学,必须按照学校常规教学要求到微机实验室完成该课程的正常学习。这部分必修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在同一个课堂学习,如何实现分层次教学,这是该项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问题。除了从教学形式上组建学习小组,为每个层次选拨学习组组长来辅助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包,其中的教学案例、办公案例细致地划分为基础型、提高型、课后型,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不同的案例去完成,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例如:Word排版中一个经典办公案例“邀请函”设计,在分层次案例设计的方案下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案例仅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运用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按照案例操作要求完成邀请函的简单排版;提高型案例要求基础相对厚一些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邀请函;课后型案例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从网络或参考书籍上查询Word邮件合并功能的应用,完成邀请函的批量制作。这种分层次的案例设计,特别适用于学生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整个课堂气氛真正的活跃起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分层次设计改革实施至今,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将把课堂教学实践与这项改革工作紧密结合,不断调整完善改革方案,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1] 袁红照,王爱民.高校计算机公修课分层次教学体系及其实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92-94.
摘 要 针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困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分层次的基于问题(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包括: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情景案例、以培养“计算思维”为目标的宏观问题和以培养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的微观问题等。教学实践表明基于PBL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学生们普遍认同的学习难点,过多的语法知识点以及在考核考评模式下,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应有的根本目标――编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思想的跟随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问题(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率先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①PBL已从国际医学界扩展到工程、法学、工商管理等诸多学科,从大学高等教育逐步延伸到中小学教育。②③PBL在国内的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项目规划将PBL的网络化设计列为重点课题。1994年开始,陆续有关PBL理论研究的文章发表,且侧重于医学教育领域,2000年后扩展到其他领域,但理论研究比例较大。④⑤PBL在高等院校计算机程序语言学课程中的实践,则较为少见。
本文引进PBL教学模式,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探寻一条适合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和思路。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计算机语言?”我们从《通灵芯片》一书⑥中对计算机语言既抽象又形象的解释来阐述这一问题。
石头上我蚀刻了一副图案,内有几何图形种种,在不明者眼中,显得神秘而又复杂,但我明白,只要布局正确,这块石头将被赋予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对一种至今无人说过的咒语做出反应。我用这种语言提问,石头会显灵应答:那是一个我用符咒创造的世界,一个在石头图案内想象的世界。
语言也是我们人类的主要交流途径,要说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话。若我们想让计算机遵从我们的意愿工作,就必须对计算机“说”它能够“听得懂”的“语言”。
我们吃中餐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同样一个菜品,在不同的饭店,由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味道迥异。而比如KFC,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店面,口味几乎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为什么呢?对,因为KFC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食品制作流程,每个环节都是规定好的,细致的,不需要个人主观“发挥”的。同样,程序设计既可以是“京酱肉丝”,也可以是“汉堡包”。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工程。比较而言,我们更侧重于用工程化的思想和方法来进行程序设计。进而,有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就是为了规范程序设计的个人行为的。使得程序有更好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移植性。
同学们在用编译器对高级语言源程序进行编译的时候,若有语法错误,通常编译器会告知我们语法错误出现在哪一行。有时仅仅有一个语法错误,但是编译器会显示有很多行都有错误。很多同学不理解,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这是可以解释的,如图1所示:
第一行有5个正确的匹配,如果我拿走了其中的一个(一对中的一个),则高级语言顺序编译器根据至上而下检查的原则,会出现4个(而不是一个)失配的错误。只要更正了的部分,则所有错误消失。
人类学习母语是模仿,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也可以从“照葫芦画瓢”开始,在模仿的过程中修正错误,掌握知识点,培养程序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技能。
类比,学习外语如英语的方法也不该只是大量地背单词,应该是从说话、阅读、写作当中学习,学会用是最终目的,否则再多的单词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回答:虽然从语法上,switch…case结构相当于多个if嵌套。也有一些题目来考察两者的相互转换。但语法不该被乱用或滥用,switch…case结构只有在特定的多分支选择时才适合使用。
才能使用 Max = ab?a:b;来代替,不是任何if语句转换成条件表达式都是合适和易于理解的。
回答:包括C语言在内的任何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都是从实用性出发的,而不像数学定理那样追求“当且仅当”。C语言的指针并不是必须的,比如C#就没有指针的概念,但有了“指针”,能够使程序更具灵活性,在实现某些功能时更方便、快捷。当然,C语言的指针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如野指针。对初学者来说,C语言的指针也确实是一个难点。但无论如何,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勤学多练,掌握“指针”。随着学习和应用的深入,同学们会慢慢体会到C语言的“指针”不仅不是阻碍,而且还是解决问题的“利器”。
回答:C语言规定,数组的名字代表了数组首元素的地址(或理解为数组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虽然scanf的参数表列的要求是地址,但不允许用一个地址将数组所有元素都输入,除非要输入的字符串,且字符串是放到字符数组中,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回答:浮点数的定义决定它的绝对精确度会随着其代表的值变化, 所以比较两个浮点数的最好方法就要利用一个精确的阈值。这个阈值和作比较的浮点数值大小有关。不要用下面的代码:
有很多同学在for ( i=0; i100; i++ )后加了一个“;”,这使得本来完成一个功能的语句,硬生生地被“分开”了。
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无论是对计算机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不同层次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兴趣。本文是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的教学研究成果。期望在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相关课程新道路。
2013.09,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线“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PBL教学”内容研究,项目编号:2013097;
5)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以下是本次学习活动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它是对网页设计全过程的总结,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
大家阅读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报吗?看过几期呢?你们只能看到这学期出版的心理健康报。咱们想一个办法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任意一期的心理健康报。就是设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大家不仅能够查阅校报,还可以学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全校的师生可以给校辅导员留言。
从学生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已经掌握了网站开发的流程,但是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中有一部分掌握的不太好。如:站点的建立,模板的使用,CSS样式表的定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些知识的学习。
在网站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仍然有些没有解决的难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1)在模板的可编辑区域添加内容后,模板的不可编辑区域布局增加,使得表格中的内容和表格间距增大,重新修改模板也不能调整表格间距。
基于项目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很适合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只是学生刚刚接触项目教学法,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考虑不全面,不明确,造成后期的探究活动目标不明确,容易造成学习混乱。今后在教学中要加强练习项目教学的流程。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反思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VB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因其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直观性强(编程时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更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案例是对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情境再现,在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借助典型案例来实现的,因此案例选取和设计的质量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以激发学生求知,促进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为了使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总体要求:(1)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针对知识点选择案例时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能避难趋易或喧宾夺主;(2)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不能分解得过细;(3)选取和设计的教学案例要有延展性,不能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案例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介绍当前知识的同时,既有已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对今后学习的内容有所涉及。当然,如果能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并能顾及学生的趣味,那么教学案例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在VB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形成了VB教学案例选取和设计的总体思路。
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取应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实用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本校学生都配有一张中国农业,平时有很多学生会登录中国农业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使用“卡号登录”的方式进入系统,查询自己的余额和交易情况。对图1所示的登录界面,本校学生是非常熟悉的,
而且学生发现每次重新登录或刷新该界面时,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都是随机变化的。由于这个登录界面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用我们要讲授的VB知识也比较容易实现,因此笔者在对其进行必要改造的基础上,制作成了一个VB案例。在讲授VB的多个知识点时,都借用了这个案例:(1)VB界面的设计以及控件的布局;(2)字符串函数的应用(如何实现“退格”命令按钮的功能);(3)控件数组的应用(如何实现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随机变化)等,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由于VB课程可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因此关于教学案例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应区别对待:(1)如果是为大一的新生开设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一无所知,这时候VB教学与专业结合较困难,但可以与学生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结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用来解决数学、物理和化学计算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学生常用软件某些功能的实现来设计案例,例如Windows计算器的实现、Word软件中查找/替换功能的实现等;(2)如果是为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开设,这时候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考虑课程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考虑到任课教师未必熟悉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具体实施――VB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沟通,由专业课教师提出需求,给出相应问题的手工处理方法,然后由VB教师将其设计成案例。
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设计的案例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VB案例程序要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讲解VB中的Do…Loop循环语句时,笔者引入了一个关于折纸问题的案例:纸厚0.5毫米,进行对折,问对折多少次后,其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8848米)?
这个案例一呈现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积极进行讨论,连平时上课不怎么听讲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学生简单地凭借感性认识,认为这不可能,需要无数次,有的学生认为需要几千次、几万次……,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很轻松地就引入了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学生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待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兴趣调动了,非常渴望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1)设计的案例难度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学生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是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设计案例前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2)设计的案例应贴近生活。日常生活现象是产生兴趣的主要源头,通过程序案例来模拟日常生活现象,必然让学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例如常用软件功能VB实现的案例、典型小游戏VB实现的案例(“猜数”游戏、Windows中的“扫雷”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产品工作原理模拟的VB案例(模拟交通红绿灯、秒表、温度计等)等都会得到学生的共鸣。
设计阶梯性案例组是指按照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设计一组逐步推进的案例,这组案例的典型特点是前一案例的学习为后一案例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案例的学习在前一案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两个案例之间的难度和跨度不大。使用这组案例教学采用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例如,在进行VB循环结构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下面一组阶梯性案例,通过由易到难地呈现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达到理解循环结构知识的目的。
教师在讲解循环结构的实例时,如果直接给出阶梯组案例5,没有前面的4个阶梯组案例作为铺垫,学生会觉得有难度,一下子无从下手,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1) 案例组中的最后一个案例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案例,其余的案例是为方便目标案例的教学所作的铺垫,是为辅助目标案例的教学而设计的。
(3) 案例组中各个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的两个案例难度跨度较小,应尽量符合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编制程序教学流程的“小步子原则”。
对案例进行迁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或增加一些条件,就可以过渡到新的案例,从而把应用进一步引申到其他问题上,以此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述VB中的计时器控件前,首先由图2这个简单案例引出了计时器控件,方法是先向学生展示这个案例程序的功能,就是“单击一次命令按钮,文字就从左往右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就知道如何实现这一案例程序;然后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操作太机械化,能不能不需要人的干预而让文字自行移动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向学生讲授了计时器控件的相关属性和事件等新知识后,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新问题,写出了如下程序代码:
(5) 如果要手动控制文字是否继续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展示计时器的Enabled属性作用)?
通过案例的恰当迁移,可以产生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用这些新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停地跟着教学内容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案例的恰当迁移,使得新案例产生于旧案例,旧案例引出新案例,旧案例和新案例之间平稳过渡,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做到融会贯通。
要使案例具有良好的迁移性,教师必须抓住VB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地系统地研究教学内容,将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变成各种问题,根据问题的难度来巧妙地设计案例。
“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在认识事物获得认知时,往往出错、碰壁比不犯错误、一帆风顺更能增强印象,加深记忆。基于这一点,在设计案例时,我们可以专门针对学生容易出错和可能模糊的知识点来设计错误案例。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点时,通过演示错误案例,学生会容易发现程序调试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困惑与思考,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找出错误、改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程序代码。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明显加强学生对模糊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讲授VB的多分支选择结构的执行流程时,笔者谈到“不管有几个分支,程序执行了一个分支后,其余分支不再执行”,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比较模糊,在编写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时经常弄错各个分支出现的先后顺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错误案例,如下所示。
上述案例在演示时,学生很快发现在文本框中输入90分、80分后,单击命令按钮,程序显示的成绩等级都是“及格”,觉得比较困惑,很想知道原因,这时候再给学生具体阐明VB中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问题,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了,以后就很少犯类似的错误了。
如果在VB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的案例过多,过于零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仅会孤立地做一些简单的小程序,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VB知识来开发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应用系统。所以在设计VB教学案例时,最好能精选3~5个综合性案例,或仅选用1个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案例(可简称为大案例)来覆盖或贯穿全部的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时以贯穿整个学期的综合性案例为中心,以此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要学习的知识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新知识,逐步将案例完善。随着案例的完善,学习的新知识点也融入案例,这样逐步扩张地完成一个综合性案例项目的教学与开发。由于这些综合性案例将VB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VB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同时学生对软件的开发也能初步形成一个整体性概念。
采用综合性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选择从第一堂课开始,也可选择在一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进行,笔者采用的是后一种。在讲授完VB的基本知识后,笔者会引入一个综合性案例“客房管理系统”,这个案例基本上覆盖了VB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对这个综合性案例的讲授遵循了软件项目开发的一般步骤,从需求分析开始,过渡到功能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系统模块的设计、数据存储的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到最后完成代码的编制、调试、运行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用文件和数据库管理数据的区别,我们分别用这两种数据管理方式实现了系统,通过这种处理更让学生有机会深刻地感受到用数据库管理数据的优势。
当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案例教学毕竟不是简单地把设计好的案例逐个进行讲解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它还需要配合使用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并要结合一些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1] 唐小燕,吴斌,鲁大林. 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 教育信息化,2006(10):63-65.
[2] 吴海珍,蒋加伏. 关联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9(12):52-54.
[3] 李明,宣善立,冷金麟. 斯金纳教学理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4):75-76.
[7] 叶品菊. 案例贯穿式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53-54.
《Java程序设计》是我院大三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系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是《Java网络编程》、《JSP应用开发》和《Java手机软件开发》等课程的前序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Java面向对象的编程世界,并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去考虑问题,达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是目前教学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让同学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提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主线,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问题,教师现场编写程序,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
教师提供的案例要具有较强的实际价值,能够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学生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自然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学习中,类和对象是很抽象的概念,通过点类的设计以及求解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学生会对类和对象有更具体的概念。在生成点类对象时候,也能体会构造函数的调用特点。而案例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的解决,能够突破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得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具体的注意事项有:(1)从实际出发,尽量选择某些企业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开发案例。应是实际的企业开发系统,或者是实际系统的简化和抽象,尽量贴近生活。不能够完全是没有实战意义的教学性或者是纯练习性的案例。(2)案例规模要适当,循序渐进。这要根据练习的阶段,练习的时间,练习的目标来确定。案例不能太大,太大了做不完;案例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3)案例应该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能覆盖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学以致用,学完的知识点需要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够真正理解和灵活掌握。
案例教学要符合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基础的案例,学生要理解程序基本流程、掌握基本语句,达到案例设计要求。还有一些案例是设计与开发型的案例,这些案例有利于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并编程实现。最后有一些案例是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需要学生查阅一些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本课程中设计的案例如表1。
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并巧妙地组织教学,可以直接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循序渐进地教授各个知识点、各语法结构,将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应用于实际的编程开发中。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体现了“案例驱动、任务促学”的教学目的。
[1]薛鸿民,刘炜,刘春娟.“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陕西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