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IOS/安卓/手机APP下载

咨询热线:

+86-0222-22366





公司动态

平面设计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浏览次数:

  平面设计市场前景十篇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园林景观行业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步加大。一方面,当前园林景观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准确定位市场、恰当选择营销策略、完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景观园林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诸多的市场机会蕴藏其中,行业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不过,我国景观园林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企业存在恶性竞争行为。面对复杂的市场挑战,企业如何准确目标市场、选择有效的营销策略以获得快速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当前园林景观市场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的市场选择定位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地分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宣传、品牌、价格、渠道、促销及关系七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措施,以期对当前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提供方法借鉴。

  企业扎根于一定的市场环境,无法脱离外部环境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外部市场环境分析能够认清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具体包含了经济、法律、文化、技术等环境。企业只有正确把握环境变化,才可能发现机会、避免各类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1.经济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制度、体制、政策法规、经济基础、经济政策等方面。在市场运行中,政府行为通常是间接的,且主要通过货币及财政政策实行调控,这些都会给园林景观行业带来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变化的重要约束条件。一是法律法规标准。园林景观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二是政府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市政绿化发展较快,城市景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且随着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景观园林行业发展日益加快,投入也不断增加。目前,国家正逐步加大景观园林绿化的投资,这些都将推动行业发展。三是政策标准越来越高。目前,各类国家和地方政策对城市绿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总体来看,当前国家政策到资金对行业内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十分有利的。而从经济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固定投资增长、房地产及园林建设等下业的发展前景都将拉动行业发展。而从区域看,二、三线城市也将成为园林景观设计新的增长点。2.社会环境分析。一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景观园林行业发展的主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未来将迎来加速发展阶段,面临较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二是公众需求的提升。当前,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景观和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市场需求。三是国家环保投入逐步加大,四是从区域来看,景观园林行业从东部向西部不断蔓延趋势逐步加大,这也是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行业发展特点。3.技术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景观园林行业技术发展较快,在制图方面大量辅助软件相继涌入被使用,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园林景观行业发展较快,行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变大,结构和内容不断丰富,不同专业也打破了行业界线,与城市规划、建筑、旅游策划等行业出现了大量交融和交叉。同时,一些新的设计发展理念和经验也被逐步引入,带动了我国行业进步。从整体来看,未来行业发展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尤其是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张。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景观行业快速发展,并出现了家庭绿化、休闲旅游景观建设、私人庭院花园的发展趋势。不过,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行业内的企业普遍处于发展初期,资源以及能力不强,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二是行业兼并将逐步出现,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行业整合并购面临新的机遇,这也意味着园林景观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来看,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拓展接单能力,即面向客户的需求开展市场挖掘,二是人才能力,高端项目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跨区域经营能力,二三线城市将面临重要的市场机遇,四是设计施工逐渐融合,企业逐步向上游延伸。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

  当前行业企业水平不一,未来分化也将日益明显,小企业可能成为大公司供应链的其中一环,而大企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融资能力也将逐步提升,并将持续整合供应链。从业务分类看,主要包括几个细分市场:一是商业景观设计,这类设计更强调体验和享受,即现代商业景观功能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也会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应该更具超前性。二是水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这类细分领域集中于生态的恢复、重建或改建,以建设生态平衡,达到自我调节的稳定状态。三是社区景观,这类领域属于复合设计领域,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旅游休闲度假景观,这类领域对于设计、施工水平要求高,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五是道路景观,目前这列景观效果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指导道路景观的设计,未来要将道路景观组织到设计中去。总体来看,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其中重要的发展趋势是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首先,产品策略。是指企业在营销前要明确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园林景观行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客户关系服务。在确定产品策略时,一是要根据巿场变化将目标市场具体化,并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进入的市场。由于地域差异,客户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调整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例如,企业应依据业主的投资规模、风格偏好等因素制订相应的设计备选方案,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特点,以最合理的造价达到最好的效果,,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实现。二是要适时调整产品营销组合策略,不同地区、不同业主的差异,使得其对于同一种产品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设计方案、压缩经营和管理成本,并及时调整产品组合,适应当地市场特点,同时建立竞争优势。三是改造产品以提升顾客忠诚度,这将有利于顾客重复购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客户忠诚度。四是确保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提供。在未来竞争中,景观园林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品牌将是企业致胜的法宝。其次,产品宣传策略。一是产品展示,这是商品销售的基础形式,也是企业实力和能力的展示。园林景观行业的产品展示能力更是被客户所了解和接纳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的形式是通过展会扩大产品的曝光率,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展示渠道愈加方便快捷,营销得以跨地区快速展示,提高了营销效率,效果也相对较好。二是融入行业协会。这些机构可以联系市场和企业,并利用其组织优势提供准确信息,帮助开拓市场。目前我国缺少统一有力的园林景观行业协会,因此需要加快发展和培养,以促进行业有序发展。三是拓展互联网销售。可以通过广告,准确定位产品。四是积极运用广告函和宣传册将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向目标客户推荐的主要方法。五是会展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办事处捕捉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营销。再次,品牌策略。品牌形象是企业赢得顾客忠诚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从景观园林行业看,品牌促销是最佳途径,能够促进双方及时的沟通。企业需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情况,为品牌选择适当的市场位置,使得业主能够对企业产生品牌偏好。一是要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赋予品牌更加鲜明的风格特点。二是有效预测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策略,走在市场变化前面。三是要积极提高顾客满意度,妥善处理意见反馈,适应市场变化节奏,掌握主动应变方法。第四,价格策略。就园林景观行业来看,其提供的产品以方案方式体现,偏向于服务。企业进行产品定价时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顾客情况,更需要考虑竞争对手成本、比较和分析竞争对手产品和价格,最终结合各种情况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同时,企业规模不同,产品定价策略不同。但是价格制定要考虑成本,,成本导向策略是比较普遍的策略。大型企业因为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一些时候可以采用需求导向法定价策略。第五,渠道策略。渠道战略是企业开拓市场、实现销售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园林景观企业来看,渠道结构的建设中心应该是终端市场,可以通过市场炒作开展销售工作,同时可以将渠道成员发展成为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还可以实行扁平化营销渠道,增强企业控制力,有效地促进销售。第六,促销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公共关系、广告等促销方式向客户展示产品信息,达到形象认知、竞争差异、利益展示、信誉维持和说服购买的目的。常用的促销方式有人员推销和非人员推销两种方式。第七,关系策略。即与供应商、客户、分销商、竞争对手等建立关系,发展好这些良好关系。就该行业而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关系,积极获得大型市政园林项目,最终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一是积极开拓新市场。要重视老客户口碑传播,深入开展重点集团客户的营销和区域化营销,有效开拓二、城市市场建立。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目标市场满足。要积极考虑市场机会潜在机会,主动选择有利的市场策略。二是组建营销中心,提高营销效率。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价值链的竞争,目前的竞争是渠道为王、品牌制胜,景观设计行业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营销人员,尤其要有专业技术知识,要积极进行品牌拓展,充分了解客户,增强对市场反应速度。三是合理授权,促进团队协作。景观设计行业的竞争力在于订单获取能力,就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运作两个方面的实力。另外,还要积极培养高端营销经理,提升企业对于高端项目的把控程度。

  高桥休闲广场位于上海市高桥镇和龙路、大同路路口,南临高桥港,是高桥港轴线景观的一个重要节点,成为该地区标志性景观。

  广场设计强调南北轴线,轴线北端为半地下室舞台,南端为大同路,并延伸到高桥港,与高桥港景观区连为一体,使高桥港沿河景观整体的空间构架更为完整。(如图1)

  广场周围的建筑形式影响着广场的风格面貌。广场的北立面为欧式风格,其雄伟挺拔的欧式古典造型建筑成为本地区的地标性景观。广场东、南面为城市干道,空间开阔。广场设计既要以建筑语言建立对话关系,又要与空间环境相互融合,真正发挥广场对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面貌的作用。(如图2)

  高桥休闲广场在保证整体环境秩序的前提下,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人性的尺度,通过分层控制整体秩序和空间尺度。第一层次重点推敲南北轴线与广场各节点的空间尺度;第二层次通过柱廊、草坪、旱喷的布置,使广场兼顾大型活动和日常使用不同尺度的要求。第三层次主要结合台阶、灯具等的布置进行详细的深度设计,以保证亲切宜人的尺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

  高桥休闲广场的中心舞台高出场地1.8m(如图3),随着广场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提升,使高桥休闲广场与高桥港沿河景观区的视觉联系成为必然,下沉的半地下室舞台,缓坡草坪,抬升的标高和多样的景观,把广场的南北轴线与高桥港景观区连为一体。

  高桥休闲广场铺装及小品设计,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人性的尺度,使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广场设计了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一定比例的绿化用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广场中设计有坐凳、公厕、电话亭等服务设施,和小品、喷泉、花池等景观设施,排列有序的花坛、灯柱、花架、廊柱,使广场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广场绿化设计以整体优先,结合广场的功能安排,设计多样的绿色空间。在广场西南以自然形态为主,大面积草坪以规则几何形态为主,草坪上用瓜子黄杨,龙柏球等低矮灌木造型,做成绿色地毯,图案取材于欧式几何样式,从高处俯视格外醒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图4)。

  高桥休闲广场非常注重灯光夜景效果。台阶式瀑布用灯光照射,流光溢彩;模纹花坛草坪,用管状灯勾勒形状,凹凸的立体“地毯”在夜间变成了金色的线描图案;柱廊上装有地角灯,每棵大树都装上泛光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千姿百态,璀璨耀人的风韵。各式泛光灯、射灯、地灯勾划出广场的夜景,整个高桥休闲广场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与周围的欧式建筑交相映衬,尽显都市的豪华景象。

  高桥休闲广场虽然有舞台,旱喷,柱廊,瀑布等不同标高、不同功能的景观设施和小品,却在形式和布局上是统一的。在植物的选材上都以香樟为基调辅以模纹花带,设计语言统一使用欧式园林风格为主基调,做到多样化的统一。

  高桥休闲广场对称布局的特点相当明显,轴线东西两侧几乎对称,虽然广场没有一条线性的轴线,但整个广场通过对称平衡来突出轴线的形式,中央的旱喷与两侧数个模纹花坛之间形成平衡,平衡中充满了韵律。

  在高桥休闲广场设计中,交替出现的模纹花带,花坛,灯柱,花架,柱廊体现着一种组合规律,两侧长廊的处理,打破一条直线、一个高度的呆板,每隔几米形成柱廊与花架交替重复组合,错落有致,在整体布局上运用不同大小面积的绿地花坛,排列组合,形成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图(5)。

  处于高楼林立的城市广场,其俯视平面效果十分重要。高桥休闲广场的设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笔墨,通过草坪,花坛,道路的组织,通过植物材料的种植搭配、造型以及灯光勾勒,形成了生动而富有艺术感的广场俯视效果。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线%。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户外广告的范畴。户外广告,从早期的酒旗幌子到时下的动态电子显示屏广告,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现代户外广告已不单纯是招徕顾客,而是成为城市生活背景空间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工作、购物、旅游、休闲等活动。如果有人能够绘制一幅21世纪的清明上河图,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空间中,形形的户外广告已成为这个时代城市景观最明显的标记。

  户外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伴生物,指运用城市室外的传播媒介传播商务、公益、社会、公关、形象等信息的广告,即设置在城市交通路口、街道、商业区、广场、机场、车站等室外空间场所中的一切传播媒介,包括电器招牌广告、涂饰广告、招贴广告、车船广告等。它与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并列为第五大媒体。Asia Poster公司的CEO Small Wood曾说过:“户外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广告。”户外广告在城市中承担的传播作用可见一斑。

  户外广告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地位。广告设计是隶属于平面设计专业的一个分支,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渗,平面设计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既独立又服务于多学科的体系,从户外广告设计身上,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多学科的交织所带来的新情况。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户外广告设计逐渐走向空间的艺术设计,但平面永远是空间的一部分,因此平面设计是无所不在的,只是所处的角色问题,而且平面对于空间的影响作用也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不断地分化组合,即使任何一个传统的平面设计门类也都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平面内的设计,而应该在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觉设计的视野来给平面设计定位,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平面设计的学科建设,这才是更为科学的。

  景观是人类环境中一切视觉事物的总称,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商业景观、生态景观等。对于景观最为宽泛的解释来源于Webster’s英语人词典:“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景观不仅是物化的实体、远距离观看的对象,还包括了场所的含义。只有人的活动在其中,景色才转变为场所,景观是由一个个场所构成的,场所注重人的需要和体验,在场所中景观与人物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景观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人不仅作为景外的观察者,还是景中人,人在对场所的体验中得到自身的定位以及对环境的认同。景观是历史和文化的“符号”。景观是人类历史、生活的表达和见证,记载了一个地方的自然、社会史,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景观的语言表达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迁,景观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景观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个城市,里面都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景观的含义是丰富的,人们在对景观不断深化认识的同时,建造着寄托自身理想和愿望的生活场所,追求着天地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城市景观是在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文化积累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视觉艺术,它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多层次系统,户外广告就是其重要组成之一。从动态角度来看,户外广告和建筑、自然物、人群活动等其他具有较高变化频率的层次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系统中富有生命活力的一面,使得城市景观有了像自然风景一样的岁月更迭、四季轮换。从空间角度来看,户外广告又可以被看做是城市的服饰,它既与城市建筑发生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当夜幕降临之后,户外广告的整体形象就更加突出,完全承担了城市的夜间景观,像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日本东京的新宿……总之,户外广告作为最古老的信息传播媒介,现已成为城市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景观、城市的皮肤、城市的脉搏,是城市商业活力的亮点。

  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对于户外广告设计,从专注其功能性、传播性,到美学性、文化性,直至发展为现如今户外广告设计的多元化特性,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对其认识的深入,也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研究的可能。由于户外广告本身就跨越了多门学科,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研究,都能产生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法。

  在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种种现象表明,户外广告设计所面临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其与景观环境的关系。单从设计条件及设计水平来看,我国与西方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呈现出来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从广告设计与景观设计等相关学科交叉的领域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希望在相互交融和渗透过程中能给户外广告设计带来一些启发。

  对一项具体的设计工作来说,掌握越多的设计资源就意味着完成的设计作品越趋向于成熟和完善,在景观意识下进行户外广告设计,看似局限了户外广告,其实是为其开辟了另一方土壤,即把环境因素也列为激发设计创意和造型活动的主要资源之一,使得设计过程建立在更为宽阔的现实基础之上,不能不说是丰富了户外广告设计表现的形式和内涵。

  近年来,我国户外广告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增长幅度最大的广告投放方式是户外广告,比上一年增长了153%。户外广告的铺天盖地使得我们的城市出现前所未有的影像密集,大型广告牌、霓虹灯架往往抢占城市主要建筑物与主要道路两旁的空间,使得城市景观混乱不堪。有些原本设计优秀的建筑物也被广告“污染”得面目全非,户外广告的任意蔓延势必给城市景观带来不良影响。

  大凡一个事物发展太快,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在户外广告急速扩张的同时,它和城市景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概括来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户外广告与城市建筑不协调,缺乏整体美。从户外广告与城市建筑的关系来看,广告经营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让自己的广告能在其他广告中“脱颖而出”,往往无视周围环境,一味地求“高”、求“大”,且布局混乱,破坏了城市的天际线和城市空间俯瞰意象,造成一种“视觉污染”,于是就有了“封门、封窗、戴高帽子”等做法。与城市街道、城市建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不好,缺乏整体美感,甚至干扰了市民的生活。

  户外广告的色彩零散,缺乏色彩规划。城市色彩是一个集中的、完整的城市色彩环境系统,包括城市色彩的构筑环境和城市色彩的象征环境。现代城市户外广告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没有色彩规划,缺乏主体色调,局部色彩零散媚俗。特别是一些交通干道两侧的广告,色彩污染容易分散行人与司机的注意力,诱发交通事故。

  户外广告的地方性特点逐渐丧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正濒临消亡。作为文化载体的广告也不能幸免。像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这些传统商业环境中的匾额、幌子等极富个性化的户外广告,在现代城市中已很少见。放眼望去,大多是一些毫无创意,形式单一、雷同的广告画面和广告语。倘若放任这种无序的发展状态,必然导致城市整体风貌的混乱,进而破坏城市特有的空间文化个性。

  打乱了景观的秩序。戈登卡伦(GordonCullon)在《城市景观艺术》一书中说道:“人本能地追求和谐、秩序与美,景观的构成本应该是一个有秩序且美的世界。”人们在混乱的环境中永远得不到丝毫的舒适和美的享受。比如城市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是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特点,如果线条在水平方向上过度参差会给人以不安的感觉。数量过多、大小不一、形态差异、位置随意的建筑物顶广告似乎“扯破”了城市的天空,给人零乱无序的感觉。另外,户外广告不适宜的比例和尺度关系,视觉信息过多过滥,广告画面和所依附的媒体之间相互孤立、冲突等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广告信息的传达,而且造成了城市景观视觉秩序的混乱,所有这些给人们带来的不是赏心悦目的环境,而是沉重的视觉负担。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户外广告设置没有经过总体的规划,户外广告的总体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和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而现代设计已经是一种有意识设计的过程,影响着设计师设计的动机、过程和结果。户外广告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户外广告设置应具备整体性意识。户外广告的形态、色彩、材质应和周围景观形态契合:从形态上应有参照地进行设计,要善于分析利用周围景观形态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广告的形状、大小、体积、结构等;还要考虑户外广告和周围景观的色彩搭配。另外,户外广告在材质的选用上也应该视不同的环境和媒体有所变化和选择。

  户外广告设置应具备个性化意识。城市景观不是某个人的专属,而是服务于众多背景、职业、性格、阶层的不同的人群,也就需要多层次的景观状况。户外广告设计的个性化意识即通过多种表现方法充分发挥户外广告自身的个性,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活力而独具特色的景观。如果说整体性给城市景观提供了“可读”、“可感”的前提,那么个性化则是城市景观吸引人、带给人们更多乐趣的原因,也使得城市特色更加明晰、具有识别性。在南庙地区的汽车亭,“青砖小瓦马头墙,同廊挂落花格窗”的中国传统特色很浓,与其相对应的户外广告也体现出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其实,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已根植于当地百姓的心中,内化为市民的这种文化心理和挥之不去的情结,在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提炼、重构和再创造基础上的户外广告设计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具有亲和力。

  户外广告设置应具备场所意识。景观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具有场所的意义,人能否在户外获得良好舒适的感觉,取决于是否获得场所感,即人在环境中的自我定位和对环境的认同,户外广告作为现代城市景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其他景观所无法匹比的多变性和可塑性优势,能够利用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营造出更具亲和力的场所感。

  现代城市户外广告是在城市景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具体景观设计。将城市户外广告列入城市景观范畴,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具备整体性、个性化、场所性意识,设计之初应全面考察户外广告所在的环境总体情况,挖掘一切有价值的资源运用到户外广告设计中;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特殊性及对景观的能动性,包括图形、色彩、材质、造型等构成要素在空间中的创造性作用;发挥城市户外广告景观在营造现代城市景观中的特殊作用,是新世纪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表现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建设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趋势。

  四川省科技馆占地6万平方米,其主楼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出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距地面17米,前厅层高14米,其于展厅层高7米,地面承重达 2.5吨/平方米,主楼前后广场面积7000平方米。不同寻常的建筑格局,为百流汇聚,万商云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基地内部有建于五十年代的市政府办公楼、机械厅办公楼,建于六十年代的省展览馆、像。一期建设天府广场前区内土地使用功能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商业办公用地、市政建设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少量的居住用地。南面为百货大楼和城市之心两座建筑,西面为规划市博物馆,东临锦城艺术宫。它是未来城市的先进的文化中心并且给成都市民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环境的景观中心。

  明确的几何形格局和高层建筑作为界面的强烈纵横轴线定义了作为城市中心广场的意义和价值(图3);它联系着众多的文化地标,交通港口和商业枢纽,成为城市地标的原点;但其周边建筑形式轮廓凌乱,缺乏控制性元素和景观主题。

  主席像作为重要历史地标和广场控制性景观元素,科技馆作为其背景。景观元素的配置应强化这种特质(图4)。新天府广场规划、政府机构南迁和文化设施的引入,弱化了其意义,作为中心的象征意义应予以恢复和加强。新广场周边区域应提供多样性开放空间烘托广场,并强化与中心的联系。

  连续、完整的界面提供了愉悦的步行,车行环境。景观边界加强了用地内外的空间分划,使科技馆的周边用地较封闭,成为内向型开放空间。树冠、绿篱形

  (图5)未来建设中,建议在保留边界绿色廊道连续性的基础上,通过边界处理适当弱化内外的分隔,形成视觉通透的开放空间。

  绿色廊道强化了不同性质、不同尺度和不同开放程度的公共空间的联系。在用地端部的重要节点,建议适度减少高大栽植,形成良好的视觉对景,强化中央的空间秩序。场地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建成环境杂乱,形式多样,不利形成主题,景观元素被建筑分割,不成系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场所,弱化了场地意义和价值;为恢复场所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建议适度引入历史题材的景观元素,但应与主题性强的规划结构紧密结合。

  场地内保存个别品质良好的适宜单株观赏或组群欣赏的植栽,由于不成系统,无法吸引人的视觉环境,降低了场所景观价值。在为配合科技馆更新改造,宜采用结合现状重新配置景观植被和开放空间的方式,不做大尺度的挖掘和建设。对于明确和强烈的空间主轴应在视觉空间上予以连续并加强,对于轴线上布置的植被、广场、设施应作对称式处理,明确其象征意义。

  (图6),景观界面破碎、不连续,建议在保留现有交通体系的前提下,对铺地及设计进行更新。并通过景观设计引入多样性的活动,让开放空间更富情态,体现人本主义的空间理想。用地端部开敞,保持内外双向视觉通透,可以感受城市的中轴存在。运动中感知界面的连续和强烈的中轴线,酝酿仪式化的空间的来临,对边界及节点的改造宜强化这种空间感受。

  飞天雕像设置于广场做为地标,起到对景和重要景观标识的积极作用(图7),但其主题性弱化了场所的意义和价值。几何对轴的平面,植栽的均衡布局是对场地及周边空间结构的对应。

  水景的使用形成了动态的景观元素,并且屏蔽了城市噪音,从某种意义上唤起了关于场地历史文脉的记忆。有层次的景观,划分小尺度空间并设置便利设施,形成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体现都市良好的宜居性。人的活动使公共空间持续充满活力。但场地作为城市核心与历史地段的意义未被重视。周边植栽形成绿色屏障,将城市交通和公共空间隔离。

  1、最成功的场所,应该是社会与物质环境达到最小冲突,而不是一种激进式的转化,其目标是实现应遵守一种生态学的准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既是城市空间设计的景观要求,更是城市生态追求的目标。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本工程为一期建设项目,广场从功能定位上定义为交通广场,二期建设以一期广场以北规划为生态公园。通过规划护城河水体与“皇城”连廊衔接,形成一个围合的城市景观。本案广场为几何形有秩序地空间,铺装以44x45米方格九宫格组合而成,将石材,木材,自由水体,植物一齐演绎全新的城市空间。

  (图8)锡耶纳中心的市政广场,是意大利最为著名的广场之一。广场呈扇形,扇形的圆心处是市政厅和钟塔。如今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几场文化活动或者节日庆典,场面相当壮观[2]。锡耶纳城区地图。通过地图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锡耶纳的城市中心——市政广场,由市政广场和从市政广场发散出去的城市主要道路构成了锡耶纳的主题骨架,为城市肌理的定型定下了基调。

  老成都是一个田字网格布局的传统城市,新建天府广场前区项目与城市机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表现在广场的空间分隔上。现有展览馆用地北临天府广场,东西相距约310m,南北相距约320m,本案该肌理结构,以15m×15m的网格分割场地,以区分边界、绿化、广场、建筑等不同空间。

  图10景观改造后车流视线分析。该场地近期的视线控制,主要是针对场地现状外部的机动车为主要的视线、分区规划

  4、对于轴线上布置的公共设施、水体及植栽、夜间照明、竖向设计皆作对称式处理,以强化中心轴线图(绿化结构分析图)

  (1)师法自然,生态宜人。有目的地借鉴成都地带性植物群落的景观,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的配置方式,创造自然和谐、稳定协调的绿色空间。同时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满足人们追求生态宜人的生活空间的需求。

  (2)因材制宜,合理布局。设计过程中积极利用现状,保留尽可能多的树木。因材制宜地通过融合、嵌入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的不同空间层次中,以孤植、群植等造景形式组成多样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体会和享受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快。

  (3)立足本土,凸现特色。植物景观设计体现当地文化与地方特色,塑造特色化的城市广场,将市树银杏和成都地区种类丰富的竹类作为基调种植,适地适树,突出乡土树种,尊重本土文化。

  1、力求使公共空间功能多样化,考虑多种活动需求,增加人的参与,创造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中,结合城市景观与文化景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以满足人们的休憩、学习、邂逅、饮食、体验自然的要求。

  2、认为意向能表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组织。人的所有行动都依赖于意象,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而是要凭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3]。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均由人的来决定。舒适,指街道小品、植物、路面等步行空间的舒适性。视觉趣味,指城市环境中建筑特点和通过环境本身提供的视觉愉悦。活动,指城市环境中的“街道活动”的范畴。清晰和便利是为人们具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独特性即可识别性,个性。空间的确定性是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的分界面处理,这些空间是获得外部空间形状和形式、清晰和愉悦感”的城市结构要素。视觉标准为“悦人的景观”价值,视觉的美学特征。多样性(对比)为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对比等美学问题。协调,涉及与地形特征、转换、互补尺度和建筑形式组合相关的和谐。尺度与格局包括尺度、体量、建筑组合等。

  时至今日,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有两年,销售市场一直低迷,持续时间之久,前所未见。在这场不见销烟的战争中,如何活下去是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降价不降品质,成了所有房企唯一的自救途径。

  一方面市场疲软,一方面工程成本在增加。近两年来苗木市场出现大面积的材料上涨,部分用作地被的小苗涨幅高达50%。而人工费在景观成本中占有一半之多,这两年也是大幅上涨。这种市场不振成本上涨的现实不断挤压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面对更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精细化成本管理首先是制定合理的成本目标。是为了成本而做景观,还是为了景观制定合理的成本?景观的成本如何制定?

  我们知道,房地产项目中的景观工程相较于类型的景观更具有功利性。优秀的景观给客户带来的现场体验,直接提升房屋售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景观投入,提升楼盘品质,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然而任何投入都有边际效应,当追加的成本超出了客户为此付出的心理价位,下单意愿降低,反而不利于销售。由此看来景观作为楼盘产品的附加值,必须以客户的现实需求为目标,量身定做,并根据景观效果制定合理的成本目标。

  根据客户要求定制景观有两种方式,一种根据已研究确定好的产品,由经验丰富的景观设计师,选择相匹配的景观要素(水景、泳池、小品、绿化、草坪等),并根据这些景观要素所占的比重,提出景观成本建议价。这种方式适用于成熟的地产公司,对客户的研究非常成熟,并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线框架。

  另一种方式适用于对市场还不确定,需要对客户心理探索研究,称之为客户调研确定法。利用各种景观元素的图片对目标客户进行接受度测试,由客户直接决定景观形象和投入成本。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实际上都贯穿同一个思想:产品定位决定了景观形象,更直接地说是房屋售价决定了景观成本。根据经验,一个10万方的楼盘景观面积约4.5万方,20万方的楼盘的景观面积约10万方。景观面积占楼盘可售面积的45%左右。根据我公司风尚项目来看,每平米投入500元已经达到流水淙淙、绿树成荫的效果,环境非常宜人。因此,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景观成本占房屋售价2%能被市场接受,是个合理的价格标准,在此标准线下,增加景观投入将带来楼盘形象的极大提升,是质的改变。

  景观设计方案决定了成本,而不同的用地条件和建筑的空间形态又决定了景观方案。目前常见的建筑排列方式为围合式、行列式、自由式①。大高层住区一般采用围合式和行列式布局较多,楼间距较大,在中心形成集中成片的公共绿地,人工造景受到的约束较小,景观层次分明,中心突出,能以少量的景观亮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洋房和别墅类项目,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多采用行列式布置,楼间距小,绿地较分散,集中的公共绿地少,多为宅前屋后的零星绿地。这类项目往往缺少景观中心,每一部分都显得零碎而平庸,这就要求每一部分都要作精品处理,成本分配也就显得更关键。自由式布局常应用于山地或地形复杂的用地,建筑与自然山水融合,自身的景观条件非常优越,景观需要整理地形,引入观景线、透景线,让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软景比硬景更占优势。

  不同的景观元素单方成本不同。在限额成本的要求下,成本管理就是景观要素的管理。在概念方案阶段主要控制景观节点的数量、位置和等级、软硬景比例、水景面积、数量和形式、疏林草地和密林的比例。一般住区中有“小区-组团”两级结构,一级景观节点通常为三个:主入口、核心景观、轴线景观节点。二级景观节点是指组团中心,由组团的数量确定;景观节点根据空间大小和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宅间。在设计过程中,对一、二级景观节点的品质要求必须贯彻始终,确保楼盘品质不走样。

  景观成本中硬质面积小但造价高,一般占整个造价的50%左右,因此有效控制成本就必须安排合理的软硬景比例。根据实际调查和室外空间使用分析,硬质铺装面占景观面积20%为宜,因楼盘的目标客户群不同可以上下浮动5%。针对首次置业的楼盘,户型面积较经济,户数较多,而且小孩出生较集中,需要多一些室外活动空间。改善型置业楼盘中,户型面积大,户数少,人口少,子女以青少年为多,客户更倾向于安静的生活空间,因此除了设置位置合理的体育活动场地外,应该下调硬质铺装面积,避免大面积的铺装广场。

  根据形式不同水景可分为硬质水景和软质水景。硬质水景一般作为入口处或广场上的点景。钢筋混凝土为底,高档石材装饰表面,并配以各种趣味小品。这种形式的水景单方造价高(1100元/M2),应严格控制其数量。软质水景通常是根据场地内原有的水文条件,因地就势挖湖堆山而形成。也有纯人工造湖而形成的。这种形式的水景面积大、池底铺了膨润毯,具有防渗漏条件,水系自我净化能力强,单方造价低(120-180元/M2),景观效果好。在有可利用水源的条件下,应积极倡导。除了就近的河湖水系可以作为水源考虑外,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将是水源的新选择。

  景观塑造的是室外空间的性格,营造不同的空间,或郁闭或开敞,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是它的目的。而空间限定离不开树木,尤其是大树。绿化的成本大部分都在于大树,同样面积的土地,一棵大树和一片草坪的成本比大约是300:1。因此合理的树群位置和面积不仅仅影响景观效果,也决定了成本分配是否合理。由于不同的树种,价格差异很大,这部分的成本在概念方案阶段需要有初步设想,扩初阶段可以根据苗木市场情况作动态调整。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设计方提供的深化方案阶段性成果应包括投资估算,但因为长期脱离施工现场和材料市场,这个投资估算参考的意义不大。景观设计师应根据现场条件和设计成果完成投资估算编制。

  管理体系完善的地产公司可以建立知识资料库,所有经过实践的景观元素在竣工后由景观设计师录入资料库,详细信息包括:平立剖详图、主要材料、建成时间、结算成本、现场效果照片、周围环境描述。这将为新项目的投资估算提供现实依据。

  深化方案投资估算与成本目标误差小于5%的情况下,进入审批程序,成本核算部针对投资估算进行复核,并提出下阶段设计指导意见,确保成本分配方案合理、有效。

  扩初设计是对方案的细节研究和落实。设计方提交包括园建、结构、种植、亮化、给排水各专业的CAD图纸,合同预算部核算部根据图纸核算工程量,检验景观设计是否满足成本要求。景观设计师根据合同预算部提供的工程预算,对具体的工程做法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整成本结构。

  扩初阶段调整成本结构的中心思想是改变硬质部分的材料和工程做法,降低这部分的投入,确保绿化效果。

  石材的价格与产地、品名、厚度、面层类型有关,同样的品种,进口的比国产的贵一倍,山东的比福建的略便宜些。除此之外石材的价格与出材率有关。市场上的毛板以600*1800为基本规格,300的模数出材率高,损耗最小。

  6字头的石材普遍比较便宜,在无锡市场603每平米55元,在上海市场芝麻白85元,石材无明显差异,可替代性高。芝麻灰(654)每平米60元,是鲁灰的一半(125元/平米)。

  砖材中舒布洛克砖比普通水泥砖贵一倍,陶土砖比舒布洛克砖贵50%。高档楼盘中应杜绝普通水泥砖,即使是通体水泥砖,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难免脱色的结果,耐久性差。

  施工工艺中异形石材铺贴因为现场切割量大,人工费贵一倍。构筑物表面装饰石材湿贴会出现泛碱现象,为避免泛碱影响观感,有点挂、干挂和密封三种处理方法。密封和干挂最贵,点挂次之,湿贴最便宜。

  同样,在植物选择上景观设计师应根据当前市场行情,避免使用稀缺性树种。但一级节点的绿化需要在效果和价格上权衡。价格不是太离谱的情况下,应该保证原设计要求。在限额成本下,调整次要景观树种,保证整体绿量。

  城市广场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小品构成,它一般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合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而城市广场的核心由景观小品构成,各景观小品既丰富了城市广场的功能,同时也使城市广场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主题思想。南京拥有众多的城市广场,所有的广场上都布置了众多的景观小品,那这些景观小品的设计到底怎样呢?

  根据城市广场功能的不同,南京市的城市广场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型,本研究在每种类型中选取一个典型广场作为研究样本。它们分别是:公共活动广场(北极阁广场)、集散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广场(鼓楼广场)、纪念性广场(五马渡广场)和商业广场(河西万达广场)。

  研究采用实地评判和照片评判相结合。实地评判由调查组成员随机选取50名游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各广场中的停留者。大量研究表明,用照片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媒介同现场评价无显著差异(Daniel etal.,1976;Brush,1979;Shuttleworth,1980;Zube et al.,1975)。因此,为扩大调查范围以便获得更准确的调研数据,研究者从实地拍摄的大量照片中精选几组照片编辑成册配合问卷进行调查。

  最后,研究者将以上两部分数据进行综合并统计。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了访谈,用丰富的质性研究进一步佐证之前得到的量的结果。

  课题组根据研究的目的而自编了相关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第一,市民对城市广场景观小品的满意度,第二,对景观小品功能的认识。问卷按照李克特量表计分法(6点计分,1~6分),将问题的答案设置为从“不满意(1分)”到“非常满意(6分)”或从“不重要(1分)”到“非常重要(6分)”等六个选项。

  本研究历时近一年,项目组成员利用课余和双休日时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在调查中,研究者尽量控制了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等,并使用事先设计的调查指导语以期获得客观的数据。

  根据问卷的设计将调查结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被调查人群对景观小品功能的认知情况,其次是对景观的总体满意度情况,第三是对具体六种景观小品的满意度情况。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实用功能一项的得分为最高,平均值为5.4,同时标准差仅为0.4。这说明被调查的对象相当一致地认为景观小品的实用功能是最重要的。凸显城市特色及广场主题、美观功能两个选项的平均得分均为4.2,介于“比较重要”到“重要”之间,凸显特色及主题这一选项的标准差较高为1.0,由此可见这两个要素在被调查者看来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认为其重要程度相对低于实用功能,但也不容忽视。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平均评分落在“基本满意”到“满意”之间。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6%;选择“满意”的占25.6%。总体而言,南京市民、新市民及外地游客对景观的总体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4.34,也即基本上是满意的。但结果也显示标准差为1.32,这说明在满意度调查中,调查数据离散程度比较高,被调查者的评分不集中,看法不尽相同,即人们在观念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所以,从总体而言,南京市民及外来游客对南京城市景观小品总体满意度较好,这一结论是对广大的建筑设计人员工作的肯定,也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进一步看看不同的人群对景观的具体态度,研究者选取了三个研究变量,即被调查者的年龄、是否南京本地人和专业背景等,这三个因素是本调查中预先设定的变量。

  首先,不同专业背景被调查者的满意度均值各有不同。其中,理工科类专业背景被调查者对城市广场景观小品满意度最高,且意见相对一致,其他专业背景被调查者评价没有达成一致,其中文科专业背景满意度较高,艺术类专业及艺术设计专业人士对景观小品满意度偏低。

  其次,不同年龄层者的满意度体验也各有不同。30~45岁年龄层被调查者满意度均值最高且标准差最低,20~30岁年龄层被调查者满意度均值最低,45岁以上年龄层满意度标准差最高。由此可见30~45岁年龄层被调查者相对一致地对景观小品满意。20~30岁年龄层被调查者满意度最低,且意见难以达成统一。而45岁以上年龄层对景观小品比较满意,但评价差异很大。

  20~30岁年龄层人群对景观小品满意度最低,主要以“没有特色”、“大同小异”为理由;30~45岁年龄层人群满意度最高,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该年龄层的都忙碌于工作,对城市广场接触比较少,对其有美好的憧憬心态,导致满意度高。其次,该年龄层的人在生活中大部分更加注重实际,个性化审美需求不高。

  最后,在是否是南京本地人这一变量的分析中,标准差较高,但均值分别为4.3和4.4。由此可见,南京市民与外地游客在景观小品满意度的评价问题上虽然意见不能达成相对的统一,但总体满意度基本一致。

  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场的景观小品一般包括三类:建筑类小品;环境艺术类小品;公共服务设施类小品。本次调查选取雕塑、道路铺装、照明设施、垃圾桶、休息座椅和指示牌六种景观小品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每类景观小品均值和标准差统计指标。

  从各种景观小品满意度均值的排列顺序以及标准差大小可以得出两方面的结论:首先,三类景观小品满意度的平均值都大于3,说明南京城市广场景观小品的整体满意度情况较好。其次,座椅和路标的满意度最高,且被调查者的意见相对统一,雕塑满意度最低,被调查者对此评价各不相同。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在以往的景观小品设计中,设计师根据人机工学充分满足景观小品实用功能,但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导致生活、道路设施此类的实用性景观小品满意度明显高于偏重造型、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小品。

  但调查数据也表明,实用型景观小品垃圾箱的满意度不高,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说明目前垃圾箱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民及游客的需求。

  通过付诸现场的量化研究,人们可以更清楚了解城市广场景观小品重视度和满意度方面的知识,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方向与依据。相关建议如下:

  尽管调查结果显示景观小品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但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是实用性质景观小品的高满意度拉动总体满意度,雕塑小品满意度仅为3.3,同时实用功能重要性程度高达5.4,巨大的反差体现出被调查者“实用的就是好的”这一观念。

  然而,景观小品的设计不是能用即可,更要引领大众的精神享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雕塑为例:一方面,要打破雕塑小品的趋同现象,使市民找到归属感,通过独特的造型语言吸引游客的关注,并作为城市或地区的特征标志影响观赏心理。另一方面,雕塑小品与环境要完美融合。不合适的位置,或是抽象的造型使欣赏者不能准确把握其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从心理上接受。

  在调查问卷设计阶段,我们对调查结果展开初步的假设分析,项目组成员一致认为景观小品满意度很有可能与年龄呈正比关系。根据青少年思维活跃,个性强烈的特点,对视觉感受和心理审美将会有很高的要求,遂降低总体满意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思想上逐渐趋于平庸,对外物的要求越来越偏向于合理、舒心即可,相对于景观小品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

  然而,45岁以上年龄层对城市广场景观小品的满意度为4.6,仅仅介于基本满意和满意之间,比预想的要低,为此我们对此情况着重进行了分析。老年人在自身生理、心理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室外空间,产生更高要求。随着自然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神经、器官和肌肉组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衰老,如大脑变得较为迟钝,对外界的环境刺激反应较慢,视力也开始下降等,许多为成年人准备的环境对于老年人已经完全不适应。另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变化,老年人心理上会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又转化为孤独感,因此对外界环境产生厌倦感。这是我们在调查之前没有考虑到的方面,同时也是现在设计中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如何用设计来弥补老年人逐渐丧失的能力,提高满意度,成为公共艺术设计中需要被重视的话题。

  城市广场环境及小体量景观小品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弥补老年人丧失的能力,如通过色彩、质感、空间的变化弥补老年人下降的感觉和知觉能力,通过交往空间设计弥补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通过无障碍设计弥补老年人运动能力的丧失。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将这些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被重点考虑,而不可能将所有的设计准则以老年人的标准来衡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呈现不断高涨态势,人们希望在城市中获取游憩、娱乐,渴望获得乡村田野式的绿地、公园,满足精神需求。于是,作为居民工作和生活载体的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的休闲功能逐渐凸显和不断完善,演变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雅典》就明确提出休闲是城市的基本功能,该观点至今仍对城市的转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的休闲功能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为满足本地日常的休闲活动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旅游活动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和发挥作用的总和,从要素角度讲,休闲设施是城市休闲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当一座城市的休闲设施日渐完善时,它所引致的休闲消费力会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显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即社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会引发城市投资建设休闲设施;人们对休闲设施的消费和享用,会增强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目前学术界鲜有直接探讨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关系的文献,但一些学者的观点间接佐证了这一关系。Briggs(1969)研究指出,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中后期,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加大了休闲设施供应的投入[1]。二战后,推动休闲娱乐设施与项目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民财富的积累(Daniel D. McLean,Amy R.,Ph.D. Hurd,2004[2])。马惠娣、王国政(2000)认为,现代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需求的实现,而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创造公园绿地、艺术场馆等设施,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的作用[3]。而这又会进一步创新休闲服务供给功能,从而拉动休闲消费需求和推动休闲服务业发展(卿前龙,2006[4])。总的来说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休闲基础环境改善、居民休闲消费能力提升、休闲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楼嘉军、李丽梅、许鹏,2015[5])。显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的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认同,但稍显遗憾的是,这些观点主要建立在学术思辨和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尚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数据支撑。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1978~2013年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与休闲设施建设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来系统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上海城市休闲发展周期相对较长,统计数据比较完整。对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规律。二是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1 445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4 547美元,居民生活状态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居民用于休闲或休闲相关的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与日剧增。探讨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关系,得出的规律性特征将对国内诸多城市的休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休闲设施配置相对完善和成熟,这使得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加深对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关系的科学认识,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城市休闲的深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休闲设施主要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或者社会力量建设和举办的,用于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活动需求的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场馆、场地、景区、设备等。显而易见,休闲设施是由一定的空间要素与设施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可供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物质空间[6]。根据休闲设施功能,可将休闲设施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见表1)。

  考虑到规范的量化研究成为可能,要求相关统计数据较为系统和完备,本文在休闲设施分类基础上,选择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影剧院等文化场馆和国家4A级以上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等公园景区两类休闲设施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通过文化场馆、公园景区数量的变化,来反映上海休闲设施的发展历程。由图1和图2可知,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文化场馆中剧场/影剧院始终保持较大规模,其发展轨迹呈现“N”型曲线年起,博物馆数量上升趋势明显,并于2011年超过文化馆和图书馆;第三,文化馆和图书馆数量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轨迹,即先升后降;第四,公园景区中城市公园规模相对较大,且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第五,2001年起,国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不断增长,这主要源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制定实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促进了各地加快景区等级评定工作;第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始终处于较低的规模水平。

  可以看出,上海休闲设施的配置中,剧场/影剧院和城市公园发展规模较大。一方面,从市民角度讲,剧场/影剧院本身的娱乐性比较强,成为本地居民乐于选择的一种休闲场所。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剧场/影剧院等娱乐场所的选择比例要高于图书馆、博物馆①,这说明上海市民对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文化性较强的场馆选择要略微低于娱乐性较强的场馆,这也间接反映了上海剧场/影剧院的数量规模较大的原因。另一方面,从城市发展角度讲,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城市公园得到空前发展,并于2003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上海共有城市公园161座,其中142座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年游客接待量超过2亿人次。相比旅游景区,城市公园在满足本地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需求方面的职能更为显著,在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更为明显,相应地城市公园的规模要高于旅游景区。

  进一步,由图3可知,1978~2013年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大幅度提升。1978年为1 445美元,1997年后突破3 000美元,2008年后超过10 000美元,2013年达到14 547美元。同一时期,上海的文化场馆数量呈现波动性发展,2003年达到最大值后下降明显,下降到2010年之后又开始回升;而公园景区数量则呈平稳发展态势,并与文化场馆数量之间的差距渐小。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探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的关系,原因有三:一是将所有变量视为系统的内生变量,由此避免了以回归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二是解释变量均为滞后变量,从而利于刻画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三是基于VAR模型可对变量间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选取1978~2013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这三个变量来分析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相关数据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1949-2000年)》;二是1997~2013年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是1998~2014年的《上海统计年鉴》。为减少异方差性的影响及实现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处理,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ogPERCAPITA、logCULVENUES和logPARKSCENIC。本文使用的软件为Stata SE 12.0。

  为了分析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协整理论主要用于寻找两个或多个非平稳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如果某两个或多个同阶时间序列向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可以得到一个平稳的误差序列,则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具有协整性。

  在运用协整理论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序列中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以PERCAPITA表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CULVENUES表示文化场馆数量,PARKS-CENIC表示公园景区数量,D.logPERCAPITA、

  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检验。在协整检验前,首先需要选择VAR模型的滞后期。从表3可看出,VAR模型的滞后期是1;其次判断VAR模型是否稳定。由图5可知,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均小于1,且在单位圆内,因此该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进一步,通过协整秩迹检验(Trace statistic)结果表明,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而最大特征值检验(Max statistic)也表明,可以在5%的水平上拒绝“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但无法拒绝“协整秩为1”的原假设。这说明,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见表4)。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文化设施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认三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见表5)。

  表5的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公园景区数量增加是导致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提升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公园景区建设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第二,公园景区数量增加是导致文化场馆数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市公园景区建设能够带动主要满足本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馆数量的建设;第三,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和文化场馆规模并不是导致公园景区数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可能存在其他未纳入模型的、与公园景区数量建设之间有更明显的因果关系的变量。

  综上所述,公园景区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一方面,公园景区建设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不能导致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公园景区的规模化发展有助于文化场馆的投资建设。

  格兰杰因果检验只给出了变量的相互影响关系,但并没有对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给出定量分析。因此,在因果检验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所有变量做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该模型是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估计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可在施加长期均衡约束的情况下,用来分析变量间的短期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为:

  D.logPERCAPITA方程中,L1.cel=-0.3447表明,如果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提升,则短期内,文化设施数量和公园景区数量会减少;D.logCUL-VENUES方程中,L1.cel=0.2047表明,如果文化场馆数量增加,则短期内,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和公园景区数量都会上升;D.logPARKSCENIC方程中,L1.cel=-0.0030表明,如果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则短期内,人均生产总值和文化场馆数量会减少。

  进一步,通过协整方程,可以得到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娱乐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长期看来,文化场馆数量对上海人均生产总值的弹性为3.4066,而对公园景区数量的弹性是3.8574,这表明,首先,公园景区建设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而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次,文化场馆数量虽然在长期内与人均生产总值水平的正向关系稍弱于公园景区数量,但在统计上却是不显著的。

  脉冲响应函数描绘的是特定变量对各种冲击的反应轨迹。以下部分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刻画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以最长期为20期来考察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的响应轨迹(见图6)。可以看出,首先,在本期给logCULVENUES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文化场馆自身受到的是负向响应;公园景区在第1期受到正向响应,然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人均生产总值在前3期受到负向响应,随后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其次,在本期给logPARKSCENIC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文化场馆数量在第1期的增长响应明显,第2期开始逐步下降;公园景区数量受到自身的冲击后,在第1期受到负向响应,随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而人均生产总值水平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波动。这说明,城市通过投资建设文化场馆、公园景区等休闲设施,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最后,在本期给logPERCAPITA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文化场馆数量在前2期受到的是负向响应,第3期开始表现为正向波动,但波动速度较缓;公园景区数量在第1期受到负向响应,随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而人均生产总值受到自身冲击后,一直产生负向响应。以上结果说明,第一,文化场馆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从长期看文化场馆数量的增加对人均生产总值的提升更为明显;第二,文化场馆数量和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单向关系,长期看公园景区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文化场馆建设力度降低,但文化场馆数量增加对公园景区建设力度的抑制作用微乎其微,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城市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忽视了主要满足本地居民的休闲设施的投资建设;第三,公园景区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单项关系,长期看公园景区建设能够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园景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变量对于其他变量的贡献程度,通过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评价各内生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

  表5显示,第。


Copyright © 2018-2028 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IOS/安卓/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黔ICP备18003557号-1
电 话:+86-0222-22366 手 机:08663022900
地 址:广东省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