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发展史(近代):社会的第一次生产大分工,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晚期距今约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证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已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而龙山文化则出现了农业、制陶、牧畜、手工业等经济生产部门的分工和显著发展,并发展出新的产业——制酒。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社会分工,使剩余产品出现从而奠定了私有制的基础。同时,由于劳动者的技术专业化倾向,使各个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品种和数量都不相同,劳动者总是倾向于从事自己所熟练的技术生产,因此,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开始出现产品交换。在黄帝时代,便出现了货币交换形式,以实物货币如牲畜、铜器、布匹和贵重装饰品作为等价交换物,取代了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奴隶社会时期,大约是在夏朝(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在我国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行商阶层开始出现。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经》中半岛综合体育官网,还可以看到对商业活动的片断描写。《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诗经》的《邶·北风》用“既阻我德,贾用不售”这样的譬喻来描写遭人拒绝之后的心情;而《卫风·氓》中,更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样的对商业活动进行直观描述的诗句。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和原始的商品销售形式——展示物品和叫卖成为形象的广告。
主要广告形式:陈列和叫卖。这种形式的广告,至今还在流传,而的广告形式,大体又都是从这种广告形式中演变而来,只不过是采用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注入了新的内容。
背景: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前476年,我国社会开始发生并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转变。在这一时期,商人阶层开始分化,分为行商和坐贾。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从秦到隋的800年间(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土地的改革和新的税收政策的实施,社会生产力较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几百年间,洛阳成为闻名于世的大都会,店铺很多。店铺在当时被称之为“市楼”,门口有一人接待顾客,所采取的广告形式有口头广告、实物陈列等。尤其是幌子,这时已多为固定店铺所采用,如酒旗、垆等。
:公元400年以后,北魏始尚文治,商业出现一个时期的繁荣。河东人刘白堕者,善酿酒,季夏盛暑,以罂贮酒,暴日中一旬,酒味不动,饮之为美”。在这里,刘白堕的曝晒酒于太阳之下,无疑是一个实物示范广告,因而使“京师朝贵出郡远相馈赠,逾以千里”。广告效果之好,使这种酒名声远播。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城市商业已初具规模。西安东市是隋炀帝批准对外开放的城市,并罢求在开放前整顿市容,把珍贵质好的商品充实陈列起来,并令菜贩把菜陈放在龙须席上。外商用餐,免费供应。隋炀帝的这一套措施固然是要显示他的尊威,但在客观上,不啻是一次带有国际性的商业展览和广告宣传。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我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农业上实行的均田法和租庸调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工商业日趋繁盛,商业空前兴旺。广州、扬州、泉州和都城长安,成为了“万国通邦”的国际贸易中心。唐朝对市场已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凡市皆由官设。市场划定地域,以墙圈围,四方设门,定时关闭。市内分肆,入市交易商品以类相聚,分别在规定的肆中出售,商品价格由官家评定,悬牌经营。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包括海上贸易的发展,使这些大都市“街市繁华,中外商贾云集,市肆店铺各有专营”,出现了肉行,金银玉器行、衣行、麸行、秤行、绢行、药行、渔行等商业行业,同时,还发展了为商业流通服务的金融银行业——钱庄。
:北宋政权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安定农村鼓励生产的政策,社会经济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之后,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经济再度回升,商业迅速发展。由于宋朝改革了自古以来的市坊制度,取消了“日中为市”的限制,市场交换的地域和时间不再为官方规定限制,随时可为,随地可为,商业活动有了更广泛的活动余地,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北宋的汴梁不仅是经济中心,而且是商品的集散地,各地商人穿梭于此,导致了门面宽阔的大商店的出现,从而出现了店面装潢——彩楼、欢门这样的广告形式。
背景:19世纪上半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使资本家感到了市场的压力。为了积累巨额资本,开辟新的商品市场,掠夺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料,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就成了他们的掠取对象之一。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就是这种全面的、经济和文化入侵的开始。鸦片战争后,
在帝国主义强权下,中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允许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大城市为通商口岸,并且准许中国商人将外国洋货从上述口岸运往全国各地销售,从而使资本主义的贸易入侵合法化。在各类输入品中,使用广告最多的首推药品和香烟。在五个通商口岸中,广告最发达的首推上海,这当然跟上海有广阔的腹地和长江方便的水上运输有关。当时的广告主要靠路牌和招贴。路牌是画在墙上的,蓝底白字,十分简单。招贴则多在国外印制,带回中国张贴。这些路牌广告和招贴广告曾经从城市扩展到广大的农村。在这一时期,现代形式的报纸、杂志开始在我国出现。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市场受到战争冲击,广告业受到严重影响。上海沦陷后,主要的广告公司相继歇业,剩下的广告业务也大多是介绍日货的广告,虽然在后期广告业务和广告公司都有一定恢复,但未有长足进步。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当时南京、上海、汉口和天津等地的多家报纸也相继内迁。1937年,在重庆出版的除原有的《商务日报》等外,还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等,也刊登各类广告。同时,在解放区创刊的党报纸也有小量广告业务。抗战胜利后,各类报纸等媒介单位相继迁回原地复刊,广 告公司重新活跃起来。当时的广告中,有很多是“寻人启事”。此外,美货也大量充斥市场,广告业务量很大。
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原因,新中国的广告事业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过程之后,才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解放前夕,有些工商业者对中国党的政策不明了,卷款外逃,外加政府在后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工商业的损害,我国的工商业处于极为困难的状态
资金短缺,原料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建国初期的工商业的稳定和发展。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广告行业由于人民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报纸、杂志、电台、路牌等商业广告业务依然很活跃,同时还举办过几次全国性展览会和国际博览会。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为配合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广告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全行业公司合营后,工业企业的很多产品由国营商业包销,从而导致广告业务的剧跌。在当时,已很少再有做广告的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后期,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萎缩。这些情况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1957年在布拉格召开了国际广告大会、我国商业部派员参加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十年文化大,广告作为封资修的东西被砸烂,广告管理机构解散,广告事业的发展陷于一片空白。
背景:1979年,我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商业活动异常活跃,为我国的广告事业的复兴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1979年,全国广告经营单位屈指可数,然
而从1983—1986年,广告经营单位、广告从业人员、广告营业额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44.9%、47.8%和55.3%。1987年底,全国广告经营单位为8225户,与1986年相比增加了1281户,增长18.4%,1988年更增加至10800家,年增长31.3%。广告从业人员1987年为92279人,比1986年增加11049人,增长13.6%,1988年达117300人,年增长21.7%。1987年全年广告额为11.12亿元,比1986年增长31.6%,1988年为16亿元,比1987年又增长42.9%。 1987年的全国性专业广告公司为795家,比1986年增长25.4%,1988年约为800家。其他广告兼营单位有:报纸,1987年为1126家,比1986年增长13%;电台351家(1987年),比1986年增长15.8%;电视台410家(1987年),年增长 12.9%;杂志社1987年为1943家,年增长8.6%;有线家制作和印刷广告的工厂以及铁道、交通、民航等单位。1987年的广告营业额分配为:报纸3.55亿元,年增长38.8%;广告公司2.82亿元,年增长30.78%;电视台1.7亿元,年增长47%;广播电台4720万元,年增长32%;杂志4540万元,年增长27.4%;其他2.13亿元,年增长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