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综合体育登录入口这年景这家社交公司一轮融了1个多亿?第一反应是投资人基于对 Martin 过往经验的信任,即投人;但在研究完 Amo 的社交理念和产品设计后,可能又有不一样的看法。
以上是 Antoine Martin 断断续续在社交媒体上、接受外媒采访时、在官网上释放出来的信息。
与很多初创公司最紧缺的是人才有很大不同,Amo 在这方面先天出众,根据 TechCrunch 公布名单、综合 LinkedIn 数据, Martin 之外的其他九位联合创始人也都在 Zenly 至少有 6 年的任职时间,涉及产品、HR、工程师、设计等多个岗位,奔驰的发动机、奇瑞的外壳,所以做起产品来自然得心应手。
尽管我们担心十个联创的公司结构可能会给 Amo 的未来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但从目前来看Amo确实具有绝对战斗力。
尽管 DST Global 曾投中过京东、阿里、美团、Slack、Airbnb、Facebook,Coatue 也投出过 Snap、滴滴、美团、Canva 这些大厂,但选择投资当时旗下没有产品、公司没有任何营利的 Amo 也算得上一次冒险。
尽管目前成绩算不上亮眼,但 Amo 旗下的三款产品在 X 和 LinkedIn 平台上却有着不错的传播度,而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在 Zenly 遭遇下架的那段时间,Martin 的社交媒体几乎被攻陷,人们追问他怎么看待 Zenly 的结局、接下来要干嘛。而在 Zenly 下架后,光是类似的产品模式就能使得数十款产品吃喝不愁,更别说创始团队的新作,还是有不少用户和从业者慕名而来。
Amo 的联创们最近忙着接受外媒采访、忙着在 X 上回复消息、忙着招人、大家正不遗余力地宣传 Amo,并大方指出三款产品并不完善,而是希望根据大家的需要和希望逐渐完善。
尽管没有在某一种营销方式上豪掷千金,但各个渠道都没有遗漏,投放的广告素材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展现效果还不错,在 X、Instagram 和 TikTok 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也都有一定传播量,其中#idbyamo 相关话题在 TikTok 上的播放量超过了 1700 万次,不过大多数来自这位专注给 ID by amo 做宣传的 @user。
尽管 ID by amo、Capture by amo、Location by amo 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均定位为熟人社交,服务于用户与亲密好友,因此大概率用户会同时使用多款产品,而 Amo 的聪明之处在于三个产品为同一账户,用户在其中任意一款产品设置的用户资料均与其他产品通用。
这直接降低了用户注册的时间成本,这不仅意味着用户无须再重复填写基础信息,更重要的是用户也无须再重复建立社交关系,也就是说 Amo 的每一款产品都会丰富用户与好友的互动方式,随着用户使用的产品越多、建立的社交关系越丰富,体验会越来越好。
Amo 正试图构建一个独立于 Meta 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社交生态,而用户一旦接触生态一角,就会不自觉融入整个生态。接下来,我们细细分析三款产品的创新之处。
用户可以与好友一起用图片、贴纸、文字和手绘装饰自己的画布,ID by amo 鼓励用户可以与好友一起装饰自己的画布主页。
Martin 在一起接受采访时曾提到“现有的社交产品实际上没有解决用户的需求,上一代社交媒体只是想办法把用户留在产品里,用户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每天都会消耗 2-3 个小时的时间,但很可能整个使用期间都不会和好友有一次互动,这完全忽略了社交的本质。
我们希望用户每天只需要打开 ID by amo 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在这几分钟里会和亲朋好友产生一些真实的链接”。
这话虽然说得赤裸,但也不无道理,显然现在的大社交媒体已经有将最大服务对象从用户变更为广告主的迹象。
但实际上用户的不满,主要来源于对“必须邀请好友并打开通讯录权限”的厌恶,在正式使用前,用户必须至少邀请一位好友加入 ID by amo。
成功邀请并进入产品后,主页上是一张巨大的空白画布,画布上会显示用户的个人主页、好友主页,用户与好友彼此装饰个人主页进行互动。
ID by amo 作为熟人社交平台,希望通过“熟人人脉”与“引荐人”的方式帮助用户建立自己在平台内的社交关系网络,用户主页会显示注册时间、主页访问量、引荐人以及好友数量等信息。不少 ID by amo 用户的平台好友数量已经超过了 50 个。
在正式打造个性化主页之前,用户需要先“扫描人脸”设置一个动态头像,头像将会显示在个人主页并对所有用户可见,笔者观察到不少用户会录制搞怪、可爱、恶作剧的表情,比如眨眼、用手拍屏幕、突然放大、歪头等表情。或许是因为仅允许现场拍摄半岛综合体育官网,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体用户使用精致、漂亮的照片,在 ID by amo 上用户更加活泼。
用户可以将贴纸、照片、文字、绘图等内容投射到自己或者好友主页完成装饰。贴纸涉及食品、家具、动物、摆件、服饰、玩具、水果蔬菜、美妆等多种品类,颜色和造型非常丰富。
过程中用户可以任意调整装饰品的大小、位置和角度,也可以将在其他用户那里看到的有趣图片和贴纸保存到自己的背包,并放置在自己或者好友主页,流程有点像微信表情包。
用户仅可以向自己或者好友的主页投射装饰品,而且在装饰好友主页时一旦确定位置和装饰品就无权再进行更改,只有主页主人才有权删除和调整位置。
用户还可以给每一个装饰品增加留言板,留言板内容将被长久保存且对所有用户可见,用户也可以为贴纸增加链接,打造出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态空间。
有人打造出度假海岛、也有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也有人用贴纸打造出新的空间,ID by amo 帮助用户更生动的方式记录生活、装饰社交空间。
尽管总基调是好友越多越有趣、主页内容也可能越丰富,但确实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再去关注陌生人的主页,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和好友的主页更生动,产品因此不会强势占用用户大量时间。
不过笔者也留意到有一些产品刚上线时注册的用户,已经很久没有再更新主页、也没有再添加新的好友,这可能与 ID by amo 在一段时间内可直接进行的互动相对受限有关。
与Instagram的精致不同,Capture by amo 更强调实时、自然和真实;与 BeReal 的同时调用前后摄像头也有所不同,Capture by amo 提供三种不同的拍摄模式,分别为普通拍摄、前后摄像头和超级缩放。
以上参数用户可以随时调整,另外用户还可以在照片上添加 amo 库中的表情包,可以同时添加多个表情包。另外,用户还可以在相机中添加文字和手绘,并可自由选择绘笔的粗细和颜色。
除了自定义调整,用户也可以直接使用系统预设好的五种相机参数拍摄照片。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上传照片编辑相机的外观,让相机更加个性化。
1、普通照片,用户点击普通拍摄即可得到一张普通照片和略微放大的照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Capture by amo 拍摄的照片清晰度非常高。
2、无限放大,用户点击该模式即可得到一张放大数倍的照片,以沙发毯为例,可以放大至清晰查看毛线、前后摄像头,即可得到一张先调用后摄像头、再调用前摄像头的live图。
用户可以在摄影集中查看拍摄的所有照片,并决定是否共享拍摄的照片,而照片查看方式则是 Capture by amo 的又一大特色。用户通过前倾后者后倾手机屏幕才可查看完整的照片,并且获得震动反馈。
用户共享的所有照片都将实时显示在 ID by amo 的主页对好友可见,每当好友更新 Capture 照片库时用户都会获得消息提醒,两种体验紧密相连。
Location by amo 是 Amo 团队最熟悉的产品模式,但却是第三个上线的 App,猜想下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1)如果一上来就推会让投资人、媒体和用户失去想象力,甚至直接将这次创业定义为复制 Zenly,不利于长远发展。
(2)Amo 团队对 Zenly 的产品和运营模式再熟悉不过了,而地图社交更是熟人社交的重要一环,不做 Location by amo 几乎等同于自断一腿。
从产品逻辑来看,Location by amo 基本与 Zenly 无异,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已开放共享权限的用户的具体位置、手机电量、最后位置停留时间等信息。
但更进一步的是,Location by amo 支持用户直接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给好友。与此同时,还会显示用户与好友的距离、步行所需时间、驾车所需时间,并支持用户一键打开导航或者叫车 App。
并且在互动方式上,原来的 emoji 特效由亲亲、拉屎、喇叭等可爱特效更改为爱心、氢气气球和胖揍。从特效类型的变化不难看出,Location by amo 的目标用户转向了更加成熟的用户。结合位置、时间和胖揍表情,已经完全可以勾勒出朋友迟到太久我在 Location by amo 上胖揍 TA 的场景了。
至于最终能否实现将 Zenly 用户拉回 Location by amo 的目标,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但或许从 Snap 宣布将要下架 Zenly 那天起,Martin 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复活”Zenly 了,其实从几位联创的社交媒体主页以及他们的 ID by amo 主页中的“雪糕”元素就不难看出 Zenly 对于这个团队的重要意义。
Amo 的社交生态正在萌芽当中,或许未来三款产品会合为一款、或许会推出更多社交产品,但其实我们更好奇的是用户是否真的会忠诚于不过多占用时间的社交产品,这样的社交产品在有一定基数后又当如何变现,毕竟 Zenly 的殒命与始终未能盈利有重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