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IOS/安卓/手机APP下载

咨询热线:

+86-0222-22366





第六系列

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未来:上海纽约“江河对话”共谋发展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4/09/25    浏览次数:

  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未来:上海纽约“江河对话”共谋发展新机遇2024年7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上海美国商会、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未来——上海与纽约的江河对话”(以下简称“江河对线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地——上海锦江小礼堂隆重举行。

  52年前,在这里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200余位来自中美两国的商界精英、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中外媒体记者等汇聚一堂,共同见证黄浦江与哈德逊河的对话:特殊的历史情愫和面向未来的怀想,助力两座城市在投资、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展开更多的“双向奔赴”,推动两座城市、两个国家、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

  河流滋养着土地,孕育了文明,城市因水而兴。黄浦江之于上海犹如哈德逊河之于纽约,数十年间,两城的母亲河都完成了从“工业命脉”到“城市名片”的转型,一江之水见证城市更新,在滨江共谋美好未来、应对共同挑战,成为两座城市不谋而合的愿景。本次“江河对话”通过经贸投资、人文交流、滨水规划等议题深化交流,探讨双城合作的诸多可能,面向大洋彼岸全景式地展示出上海繁荣、友好、充满活力的城市投资环境。

  2023年11月,习主席同拜登总统在旧金山会晤,在人文交流等领域达成了20多项共识和成果,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2024年5月,上海市市长龚正率团访问纽约,并出席“投资上海·共享未来”海外行系列活动(美国纽约站),全方位展示上海的发展活力、增长动力和都市魅力,分享上海在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地的与会者在4小时内聚焦焦点,砥砺思想。在呈现两大“世界大都会”繁盛兴旺的魅力之余,不囿于单向输入,而注重挖掘东西方文化的共通相融的特质,在大时代背景下预见前瞻性内容,坦率沟通,消弭分歧,为中美两国的聆听者注入了令人启迪的价值。

  两座滨水城市有许多共同之处,也面临许多相似的问题。如何通过两地的经贸合作共建互利共赢道路?如何通过人文交流共筑人民友好根基?如何通过滨水规划共绘城市宜居蓝图?本次活动聚集两国多领域专家,聚焦两城面临的共同挑战,分享应对上述问题的共同理念,为创建更美好的共同未来贡献中美智慧,实现中美在广泛领域的良性互动。

  会议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沙海林致开幕辞,全国政协、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理事长王战,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Eric Zheng)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

  沙海林在致辞中表示,河流赋予了两座城市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底蕴,也推动了两地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和文旅等方面的发展。河流是上海和纽约、中国和美国开展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见证。“上海是中美第一个联合公报的签署地,见证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全过程。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件。45年前,中美两国老一辈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开启了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的新篇章,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沙海林指出:“从上海与纽约近期的交往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高层互访中奠定的合作基础,还是在经贸、文旅、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两座城市之间的合作都在稳步推进。这一个个成果,如同黄浦江和哈德逊河里的一朵朵浪花,汇聚奔涌成中美交流合作的大江大河。”

  周汉民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美国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故事,他特别提到了美国馆以“拥抱挑战”为主题,以及其中一部名为《花园》的感人至深的美国电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并有重要的启示。周汉民认为,第一个启示是乐观。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对两国人民深厚友谊,对上海与纽约友好合作,我们始终应抱以乐观的态度,相信未来;第二是善良。要汇聚向上向善的点滴之力,求同存异,消除误解偏见,增进人民互相了解和友谊;第三是合作。今年5月,两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友好合作交流意向书,我们在经贸、科技、文化、城市更新、低碳环保,尤其是人文交流方面,有许多可以深入交流、深化合作之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王战以自身经历为例,每次在哈德逊河游览之时,都让他想起黄浦江。作为上海滨江建设规划的最早参与者之一,他提到,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上海就研究了纽约在内的国际大都市河畔改造的经验,重工企业的迁徙为黄浦江畔腾出了“最佳城市实践区”,在世博期间迎接各国宾客。这片江边沃土成为今天许多跨国企业的集聚地,城市滨江改造还河于民,让滨江地带成为了上海的“城市会客厅”,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结出了丰硕成果。“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未来”,浪漫的“江河对话”是上海纽约今后发展的共同憧憬。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新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新一轮发展当中,上海和纽约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合作。

  2个月前,朱民参加上海市市长代表团访问了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市,深刻地感受到了中美元首会晤成果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城市榜单中,纽约作为超一流城市,是上海学习的对象。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包容是上海城市品格。上海将按照刚刚闭幕的三中全会的部署,全面深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清晰的,路径也是清晰的。中国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长远规划以及对规划实施的前后一致。这是外商投资最需要的营商环境。”朱民说。

  “一是以深化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为抓手,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二是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质升级为重点,着力提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的能级和规模。三是以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巩固提升上海在消费主体、品牌、资源、载体、场景等方面的优势。”

  郑艺(Eric Zheng)表示,上海美国商会是美国境外最大的美商会之一,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美国商会,1915年由45名美国商人在和平饭店成立的。回顾历史,上海吸引了众多有意到远东发展的美企和美商。近年来,美中两国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美中两国健康的经贸关系互利互惠。

  他进一步表示,“尽管近年来受到地缘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在华美资企业仍然视中国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他们希望美中两国关系能保持稳定并能健康地发展,也期盼中国的营商环境能持续改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认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三中全会的这些决定,正是在华美企希望看到的政策保证,能很大程度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明年,上海美国商会将迎来诞辰110周年,他们将坚持初心,协助美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和经营,促进美中经贸关系向合作共赢的健康方向发展。

  专题讨论(一)由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Eric Zheng)主持。中国美国商会董事会主席、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原总领事谭森,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原经济商务参赞、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何伟文,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联采项目办公室贸易总经理姜渊。美国大纽约商会会长马克·加菲发表主旨演讲。

  谭森把此次“江河对话”视为一项绝妙而重要的倡议,因为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他们已把上海当作自己的家——适合生活、工作和创造的地方。他提到,上海和纽约一样,这里外国人社区的开放性和对外吸引力是上海的吸引力秘诀,它使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卓尔不群。

  “通过创造教育机会和文化交流来提高生活质量,我看到这一成功的秘诀神奇般地发挥了作用,因此上海拥有比中国其他地方更多的外国投资、外企总部和研发中心。”谭森说。“中美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仍有很大潜力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而关键就在上海和纽约。与此同时,上海和纽约这两座城市巨大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在与外部世界相连上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将中美两国紧密相连。”

  何伟文提出:“中美双边贸易经历几个季度下降后,又触底反弹。从中期看,熨平曲线,是一个很平缓的增长。这是中美两国贸易的客观规律,它基于两国产业互补性,和两国企业基于市场而产生相互贸易的客观属性。因素可以在一段时期造成相当大的扭曲,却不能消灭这个规律。”

  乔依德从演出场所、演出形式、演出管理和客户需求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借鉴要点:文旅消费也是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扩大文旅消费是增加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上海、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纽约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成绩卓然,上海可以从中借鉴或合作。

  联采项目办公室贸易总经理姜渊在现场分享了联采项目的来龙去脉,为企业参与联合国公共采购理清思路。他强调:“未来联采项目的目标将聚焦在助力企业‘走出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企业出海打开大门。”

  马克·加菲(Mark Jaffe)表达了对本次江河对话的诚挚期望:“三角洲的孕育与成长,离不开河流的滋养与塑造。我们期待能借由“江河对话”这一平台,共谋合作发展之路,并期盼亲赴上海进行考察与交流。我们来中国是希望探索商业贸易的广阔空间,寻找那些既具实力又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

  专题讨论(二)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路平主持。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S.Lehman),国际篮联亚洲区主席、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钢琴艺术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会长孔祥东,美国纽约州众议院议员郑永佳,美国美中国际商务高级研究院院长夏善晨与会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大学不仅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还能为城市注入活力和创造力。杰弗里·雷蒙表示:“过去11年,我见证着多文化背景的学生构成、鼓励交流的校园文化、世界主义的主张。这三点,如何帮助我们培养了一批批天然的人间桥梁。无论是在上海还是纽约,他们都在传递这两座伟大城市的共同理念,为职业生涯作准备,并在一些关键领域为促进共同的未来作出贡献。当今世界,纵使那令人生厌的边界重新设立在国与国之间,这些学生仍将继续构建联系,推动人类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姚明说,“体育作为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通用语言,运动员们的每一次拥抱、每一次共同庆祝,都是对和平和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越来越频繁的中美体育交流正为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促进作用,在未来也将继续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我认为,体育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将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进而为推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化解分歧,增进互相理解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对于未来中美体育交流,姚明提出3点建议:其一就是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体育交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力量。可以在中美青年交流活动中增加更多的体育元素。其二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拓展交流渠道。其三,加强体育教育和科研合作。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中美体育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也可以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孔祥东讲述自己在美的求学工作感受:“我在美国留学十年,在美期间所见所学、所知所识给予了我极大的生命助力。同喜共进,‘乐’来越好,让音乐成为连接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桥。”首先,他认为音乐艺术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将各自的文化精髓传递给对方,让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其次,音乐艺术的交流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中美音乐家进行交流和合作。我认为音乐教育在促进中美文化艺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音乐教育是培养人们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加强中美音乐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培养更多的人才。

  纽约现今已不仅是全球商业枢纽,兼具文化中心的地位。在加强中美交流方面,郑永佳(Lester Chang)身体力行。“我对中国戏曲具有深厚情感,希望通过适当改编,使之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从而让国际观众也能领略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我还计划积极推广乒乓球运动。在纽约传播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希望来自不同文化和社区的朋友感受中国戏曲之美,享受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夏善晨介绍自己创建了多家民间组织和媒体来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他在会中指出,城市文明是社会文化的折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形成各自文明特征,这些特征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最后,他对未来的中美人文交流提出了“体验、学习、交流、传播”的美好希冀。

  专题讨论(三)围绕滨水规划展开。由上海经纬国土空间规划院院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处长张雁主持。美国铁狮门公司设计与工程董事总经理阴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景观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国锋和上海纽约大学环境研究助理教授黄康宁参与讨论。

  阴杰分享了美国铁狮门公司在上海和纽约两地的项目设计。尚浦领世以其280米高的双塔地标性建筑点亮了上海智慧之眼,凯旋中心以314米的高度刷新了纽约天际线。阴杰表示:“两个城市项目的共同点就在于空间营造。除了空间以外还有文化,室内室外空间文化的打造、社区的打造、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这实际上是非常重要。”

  王国锋分享了上海黄浦江滨水空间和陆家嘴滨江绿地两个实操项目案例,重点呈现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和可达性,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希望,黄浦江未来能够实现水上巴士的功能,从南到北之间实行游览与通勤,把整个城市节点串联起来,对于未来促进两岸整体性开发非常有意义的。

  黄康宁表示,江海交汇独特地理位置为纽约和上海带来繁荣,又会为它们带来了潜在挑战。例如,全球气候变化预计将导致纽约和上海的洪水频率和海平面上升显著增加,两城应互相学习洪涝治理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全球城市减排提供示范。

  最后,联合国秘书长高级别咨询委员、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理事长徐步总结:本次会议汇聚了商贸、文体、艺术、学术与政界的精英,提出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欣赏世界多元文化。面对挑战,我们不能等待,而应立即行动,推动中美关系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他总结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中国清楚地传递这样一种讯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会以更大的开放来包容对待这个世界。


Copyright © 2018-2028 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IOS/安卓/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黔ICP备18003557号-1
电 话:+86-0222-22366 手 机:08663022900
地 址:广东省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
扫一扫关注微信